展厅入口处,迎接观众目光的是邱瑞敏、石奇人、马宏道所绘的《畅想·浦江》。画作呈现浪漫主义风格,描绘了邓小平同志坐在黄浦江畔抽烟沉思的形象。创作者将小平同志与浦东新貌结合起来,体现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创作思想。
展厅之中,“新浙派人物画”奠基人方增先的画作《祭天》气势磅礴,作品高近2米,长10余米,为其将近80岁时所作。艺术家曾和藏民一同祭天,体验过人神交往的灵魂境界,遂有此奔雷驰电、气吞山河、惊天地泣鬼神之巨幅大构;而此作也是艺术家自己久蕴心底的真诚“天问”。藏民题材是方增先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语言,他曾数次走进藏区,在那里体会到了在家乡西塘和上海外滩体会不到的雄强、悍朴、粗犷大美。
与《祭天》相对的,同样是大尺幅的作品——许江的《晚风为谁而追》,顶天立地的葵园,既写地老天荒的苍凉,又写向死而生的坚强。同时在这心思纠结、万不得已的背后,却总有一种经历艰辛的崇高之感,如葵秆一般兀自耸立。
当年,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刘海粟、唐云、朱屺瞻、钱松喦、陆抑非、赖少其等一大批艺术家迎来了新的春天,1978年的某一天,油画家俞云阶来到作家巴金的家里,画下了《焕发青春——巴金像》。这是他第三次为巴金画像。画面中,巴金手持文稿,笑脸对着观众。这一笑,是画家出于社会责任的特意安排,是他作为一个视觉艺术家所表现的时代风貌。
国画家张培成回忆,上世纪80年代,那些引进西方艺术思潮的报刊杂志填满他青涩年代的艺术阅读,那是他的大学。这改变了张培成,也改变了当时的美术界。
饥渴的吸收和丰厚的积累,为艺术创作实践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艺术家们放下门派之见,走出圈子文化,在交流中寻找不足,寻找方向,回望自己艺术之路的初心和理想。潘公凯、张桂铭、卢辅圣、张雷平、王向明、余友涵、周长江、杨剑平、金田、丁乙、蔡枫等一批画家开始了自己的探索。抽象艺术在长三角蓬勃发展,并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在丁乙的《十示》中,来自印刷业术语,形成纯抽象的视觉效果。
长三角区域联通,艺术作品交相辉映,艺术风格上同气连枝,彼此之间的借鉴与影响水乳交融。把长三角绘入一幅画,是历史的一脉相承。
本版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