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与艺术一起奔跑~~~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艺术一起奔跑
当社区有了美术馆
吴南瑶
  吴南瑶

  上海社区营造,文化创新是把手。如何打破传统模式,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让艺术与生活的碰撞更有激情呢?

  今年年初,“2018王南溟志愿者年”项目启动,通过与政府、民营资本的合作,将各方资源花在学术的刀口上,通过建立社区美术馆,实现了将高质量的艺术项目引进社区的小目标。

  艺术是发现、体验和实践,它并不只是在如象牙塔般的美术馆中被陈列的那些东西。这是王南溟的观点。

  将美术馆社区化,社区美术馆化

  在担任美术馆馆长时,王南溟一度得了“观众焦虑症”,为每个展览的观展人数、为每一场公共教育活动的出席人数焦虑。因此,上月末,当超过3000的参与者出现在罗泾新农村徒步赛即“边跑边艺术”项目的现场时,王南溟百感交集。

  在美术馆工作的最大好处是直接看到了公共文化和管理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免费工作坊、讲座及论坛,都是能有效带动市民主动参与的机制。借助自己的专业资源,王南溟以专家身份构建了自己的“艺术枢纽站”计划,尝试将专业美术馆里的大展览拆分成小展览、小活动,以便于因地制宜地在不同的社区空间中巡展。

  洋泾街道是王南溟自己“敲门”谈下的合作单位。这里的社区学校条件不错,有五间大教室,平时有一些书法、绘画之类的传统课程。王南溟的计划是利用教室走道做临时展厅,展出九位艺术家的抽象作品,讲座和工作坊就在教室里,所需的丙烯颜料、铅化纸、洗笔筒陆陆续续在周末前都送到了现场,街道的相关工作人员反馈,“没想到报名的市民真不少”。这样的流动社区美术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布展团队到海报、宣传材料的设计,以及参展艺术家的选择,王南溟完全按照正规美术馆的流程和人力资源来执行,“我不过是把一个在几千平方米展厅的巨大展览拆成了一个个迷你型的而已”。正规美术馆的观众,一般而言,有一定艺术素养,至少对艺术已产生了自发的向往。把美术馆搬到社区后,如何将观众群扩大化,吸引更多人的参与是王南溟的目标。11月24日是周末,有大人有小孩,最终来听讲座和参加免费工作坊的人“比以前美术馆搞类似活动参与的人还多”。

  除了和街道合作,王南溟还尝试了与位于马桥社区的一家民营资本合作,以呈现社区文化形态的更多可能性,一个上下近2000平方米,包含文创咖啡馆的相对固定的社区美术馆正朝着王南溟理想中的样式在改建中。在这样的艺术项目中,艺术变身为媒介,在开放的空间中以一种分享的姿态迎接与公众的偶遇,在为社区空间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引导公众重新认识、体验自己生活的社区。这是一种熟悉又陌生的经历,人们通过艺术家的眼目重新领会和发现社区的魅力。

  如果艺术可以跑,美术馆可以流动起来

  10月21日在罗泾的活动又被称为“泾彩同行”,有了艺术,跑者会有不一样的精彩体验。这个项目同样完好地贯彻了王南溟在主持美术馆工作时擅长的展——演——公共教育三位一体的方式。

  结合市民马拉松跑,动态艺术设计当然是主体,美术馆里的现代舞可以平移到这个户外活动场所。被称为“山行”的舞者,让人人都是舞者的观念在这样的体育活动中变得更加有群众基础,让舞蹈融入体育,与马拉松跑获得交叉的互动,跑与跳在艺术的情境下互渗,参赛者有机会从跑中了解现代舞理念并亲身得到体验。

  罗泾有花红村这样的新农村,也是十字挑花的非遗所在地,除了有大片植物地带养植外,还有稻田和蟹塘,并被称为上海的北大门,这些都是王南溟去当地看现场才知道的。策展与在地性学习是始终联系在一起,受邀请的艺术家都提取了现场元素,并根据环保的要求用创作来进行艺术与体育对话,用内容去引导视觉,比如当代纸艺家梁海声用十字绣这样的罗泾遗产来创作罗泾之门系列作品,公共艺术家和活动家老羊的装置等都受到了极大认同。原本当地居民习以为常的稻田、蟹塘、江堤在艺术作品的装置下,为跑者营造出陌生的聚焦视点。这场在罗泾的马拉松,不但注入了对农村的了解,而且以文体结合的休闲方式提供郊游的新概念,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项目也就地展开。

  当代艺术理论中的“物即艺术”的理论在这次活动中大展拳脚,比如传统打谷在现场的演示,传统农作物工具在整个马拉松跑点上的视觉呈现,不但激活传统记忆,也示范了用物作作品的各种可能性。另外,所有徒步者都可以进行墙面涂绘,将自己在跑道沿途所见和记忆中的符号用笔和颜料留在墙体上,一切生活的快乐,对人文和大自然的了解都成为了这次马拉松跑的目的。跑成为媒介,一个动姿、一个痕迹都可能是艺术,现场的一切都是作品,这个项目让王南溟和艺术家们更坚定地认为,艺术是发现和体验并实践,不只是在象牙塔般的美术馆中被陈列的那一点东西。

  相比美术馆场馆面积以及展览规模的无形竞赛压力,社区美术馆项目使艺术更方便地进入市民的生活区域,与公众进行接地气的交流。书店、文创、艺术空间,广场表演,无论哪个环节都带上所属社区资源的思考,实现社区的艺术化。“利用社区的公共区域,让展览和美术馆一起流动起来,这样,我们不再是等着观众到某个指定的地点,而是将艺术送到市民的居住地,形成了各种各样镶嵌式的社区美术馆。虽然表面上没有地标性美术馆,但实际上是提高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功能,这个功能恰恰是市民最需要的。”王南溟说。

  当这样的“美术馆”越来越多时,社区与艺术将为市民生活带来哪些改变,我们拭目以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阳光天地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5版:国家书杂志/设计之都
   第A26版:新民旅游
   第A27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医技 /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9
当社区有了美术馆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A24当社区有了美术馆 2018-11-27 2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