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珍本手稿图书馆合作将哥大珍藏的250个档案盒的顾维钧数字化档案,日前捐赠给复旦大学和上海图书馆。
“顾维钧的档案一直保存在哥伦比亚大学,偶尔有人因为研究会去查阅一些资料。但是,这些档案应该保存在中国。”顾维钧的继女、严幼韵之女杨雪兰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哥伦比亚大学合作,把250个档案盒里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原始数据共26.2GB,包含174783个文件、2284个文件夹,文献目录条目74000余条。其中有近代中国外交的电文、函件,以及顾维钧及其同时代人的来往书信、日记、备忘录、手稿、笔记、印刷资料、照片等,涵盖了顾维钧的整个职业生涯。
顾维钧对于家乡的思念始终如一,每当得知有人从上海来,他紧接着的那个问题就是:“你去过嘉定吗?”
早在1999年,嘉定就建立了一个顾维钧陈列室,当时获得了来自顾家的捐赠,包括勋章、制服等等。位于上海嘉定法华塔院内的顾维钧纪念馆重新开幕后,面积是原先的两倍,这也是嘉定建城800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五年之内,嘉定还将建立一个更大、更全面的顾维钧纪念馆。
对于与顾维钧一起生活的家人来说,“他对外是一个大外交家、大法官,对我们家,他和我妈妈的爱情故事很动人,他给我妈妈写的诗,也很动人。”杨雪兰的回忆中,顾维钧对早餐很在乎,一次可以吃上两个小时,先是柠檬水,再是水果、酸奶、麦片、面包,还要有中国的点心,中西式都有。“他虽然常年在外,但对中国文化、对家乡念念不忘,他能凭记忆画出来嘉定法华塔、孔庙,家乡的这一些景致,他一直都记得。”
顾维钧一生出使多国,在那个动荡的大时代中,他始终怀有一颗中国心,在国际舞台上斡旋。无论是巴黎和会上的那一声响亮的“不”,还是旧金山联合国制宪大会上那一声坚定的“是”,顾维钧用自己的行动一点点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结束外交家生涯后,他于1957年当选国际法院法官,后又当选副院长,一直工作到78岁。
杨雪兰回忆,顾维钧晚年尤好看台湾电视剧《香妃》,一遍遍地看也看不腻。“因为,那就是强调爱国精神与民族意识的主题。”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