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2月0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离子风推进的全新飞行器
凌启渝
  最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杜邦体育中心的健身馆,多次看到一架奇特的无人机在试飞。重2.3公斤、翼展5米的飞机上看不到螺旋桨、涡轮机等移动部件,它依靠电离空气流保持稳定的飞行。这是麻省理工的工程师们,正在实现长久以来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放飞自身比空气重的飞行器,机械简单,无需移动部件,不烧燃料,不排放,不发声。

  利用所谓“离子风”产生推力的电子空气动力学原理,其实在近一百年前就被观察到了,并由于亚历山大·赛维尔斯基等人的工作,在航空和业余爱好者圈中得到广泛的关注。

  基本的想法是用金属丝(箔)构建一系列网格,分别用作正极和负极。通电时,正电极周围的空气分子失去电子而被电离,这些离子被吸引、冲向负电极时,每个都与其他空气分子碰撞数百万次,并推动后者。如此可能产生微小(但可测量)的推力。理论上,施加的电压够大,电极间的流动空气能推动小飞行器。

  不过直到现在,电子空气动力学最多只是实验室玩具级的(倒是在空气净化器方面有些应用),用于飞行器则受限于其规模扩展性。因为要增加推力就得扩大飞行器,但扩大一倍尺寸,只能使网格表面积按平方增加;而飞行器的体积、重量却得按立方增加,结果是飞行器重得“不可自拔”。所以,它们都微小轻薄(几克重量级别吧),还需要系绳供能,才能短暂悬停——这与赛维尔斯基梦想的载客离子飞船大相径庭。

  实现突破的是麻省理工航空和航天副教授史蒂文·巴雷特和他的团队。《星际迷航》中那架闪烁蓝光静静滑翔的航天飞机一直让巴雷特着迷,他认为理想的飞机就该这样,不应有螺旋桨和涡轮机。他回忆:“我在酒店度过一个不眠之夜,为此寻找可行方法。经过一番非正式的计算,我认定离子系统可能成为可行的推进系统。”

  巴雷特团队在不需要移动部件的飞行器上工作了9年。他们制造了一架滑翔机式的无人机,外形正好和莱特兄弟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相似。机翼的前后缘分别排列着金属丝,前缘的较细,后缘的较粗,看起来也像上世纪初的无线电天线。这就是正负电极,用来移动空气分子,提供前进推力。而机身内部是一组锂聚合物电池,配合由电子学研究实验室电力电子研究小组戴维·佩罗教授设计的电气系统,将提供给电极的电压升高到4万伏特。

  飞机看上去有点原始,但它的确实现了稳定的飞行,而不只是悬停或滑翔。团队中2位来自林肯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让飞机飞行60米(这是健身房内的最大距离),飞机产生了足够的离子推力来维持整个飞行。一共重复了10次,都获得成功。附图以连续曝光记录了其中一次飞行。

  巴雷特说:“我们以最简单的设计,来证明离子飞机可以飞行。而要让它完成具体使命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更高效率、更长航程,还得在室外飞行。”

  巴雷特认为新型的离子飞行器具有很多潜在应用,比如无声、无污染的无人机,还有传统飞机推进方式的补充。他的团队正致力于提高设计效率,尽量不增加太多重量而增加电极阵列的表面积,还会设计新的飞行控制机制。

  他们的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凌启渝(图:麻省理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广告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教育专版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上海味道
离子风推进的全新飞行器
种地机器人替代田间拖拉机
用旧衣物制造建材
用年轻的头脑思考未来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新智A21离子风推进的全新飞行器 2018-12-09 2 2018年12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