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所谓“离子风”产生推力的电子空气动力学原理,其实在近一百年前就被观察到了,并由于亚历山大·赛维尔斯基等人的工作,在航空和业余爱好者圈中得到广泛的关注。
基本的想法是用金属丝(箔)构建一系列网格,分别用作正极和负极。通电时,正电极周围的空气分子失去电子而被电离,这些离子被吸引、冲向负电极时,每个都与其他空气分子碰撞数百万次,并推动后者。如此可能产生微小(但可测量)的推力。理论上,施加的电压够大,电极间的流动空气能推动小飞行器。
不过直到现在,电子空气动力学最多只是实验室玩具级的(倒是在空气净化器方面有些应用),用于飞行器则受限于其规模扩展性。因为要增加推力就得扩大飞行器,但扩大一倍尺寸,只能使网格表面积按平方增加;而飞行器的体积、重量却得按立方增加,结果是飞行器重得“不可自拔”。所以,它们都微小轻薄(几克重量级别吧),还需要系绳供能,才能短暂悬停——这与赛维尔斯基梦想的载客离子飞船大相径庭。
实现突破的是麻省理工航空和航天副教授史蒂文·巴雷特和他的团队。《星际迷航》中那架闪烁蓝光静静滑翔的航天飞机一直让巴雷特着迷,他认为理想的飞机就该这样,不应有螺旋桨和涡轮机。他回忆:“我在酒店度过一个不眠之夜,为此寻找可行方法。经过一番非正式的计算,我认定离子系统可能成为可行的推进系统。”
巴雷特团队在不需要移动部件的飞行器上工作了9年。他们制造了一架滑翔机式的无人机,外形正好和莱特兄弟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相似。机翼的前后缘分别排列着金属丝,前缘的较细,后缘的较粗,看起来也像上世纪初的无线电天线。这就是正负电极,用来移动空气分子,提供前进推力。而机身内部是一组锂聚合物电池,配合由电子学研究实验室电力电子研究小组戴维·佩罗教授设计的电气系统,将提供给电极的电压升高到4万伏特。
飞机看上去有点原始,但它的确实现了稳定的飞行,而不只是悬停或滑翔。团队中2位来自林肯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让飞机飞行60米(这是健身房内的最大距离),飞机产生了足够的离子推力来维持整个飞行。一共重复了10次,都获得成功。附图以连续曝光记录了其中一次飞行。
巴雷特说:“我们以最简单的设计,来证明离子飞机可以飞行。而要让它完成具体使命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更高效率、更长航程,还得在室外飞行。”
巴雷特认为新型的离子飞行器具有很多潜在应用,比如无声、无污染的无人机,还有传统飞机推进方式的补充。他的团队正致力于提高设计效率,尽量不增加太多重量而增加电极阵列的表面积,还会设计新的飞行控制机制。
他们的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凌启渝(图:麻省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