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追溯到35年前。1983年9月,高中毕业的白萨那由于成绩优异,获得了斯里兰卡国家留学奖学金,带着梦想,他来到中国,来到华东理工大学,完成了“本硕博”学位的课程学习。时隔29年,2012年,循着父亲的脚步,儿子德山也来到了华东理工求学。“中国与斯里兰卡两国友谊十分深厚,人民也很热情,来中国留学是最好的选择!”德山说。
德山高三那年,父亲带着他来到华理。“第一次到华理,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德山微笑着说。校园内整齐排列的梧桐、实验楼里名目繁多的仪器……华理的一切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梦想的种子在这一刻被种下,高中毕业后,德山选择了华理。
一晃6年时间过去了,德山已经是一名研二学生。如果有时间,德山的父亲就会来华理,父子在校园散散步,聊一聊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德山手机里一直保存着一张合照,照片里他和父亲都穿上了学位服,这也成为两代人“华理梦”的最好见证。
德山本科的专业是自动化。他说:“我最喜欢自动控制系统和PLC控制实验课,这门课一举多得,除了找到未来的研究方向,还帮助我跨越了不少语言难关呢!”教课书是中文的,在预习的时候,德山比别的同学慢很多。课堂上,遇到不懂的地方便拍下来,或者在讨论的时间请教老师;课后,再次查阅字典,将笔记中的英文转化成中文。点滴积累,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德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语言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本科毕业后,德山选择继续在华理深造。他还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转专业。从自动化专业转向油气储运工程专业,除了兴趣外,德山考虑更多的是斯里兰卡需要这个专业的人才,“青年留学生应该有时代担当,这是我在华理学到的珍贵品质。”
德山父亲白萨那初来中国时,华理周围还没有通上地铁,出去一趟要等好久的公交;宿舍没有空调的冬夏,总是格外难熬;查阅网络文献只能到指定的地方,来中国的留学生不是很多,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合作项目也少之又少。2012年德山来到上海读书,学校周边的环境跟父亲记忆中的模样早已大变样。5分钟左右的共享单车,即可到达轨交一号线和三号线;空调进宿舍,热水设备正紧锣密鼓地安装;足不出寝就可查阅文献,来中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合作项目从政治、经济、拓展到更深的领域。
白萨那在博士毕业后从事国际教育培训,他希望给斯里兰卡留学生提供更多来中国读书的机会,增进两国的友谊。后来,白萨那加入宁波市政府的专家学者团,积极推进斯里兰卡科伦坡港与宁波港间合作,最终签下了历史性的合同,对两地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并因此荣获2007年宁波“茶花奖”。
在父亲的影响下,德山也具有“实干”精神。本科毕业的暑假,他来到宁波开启了实习之旅。多年的口语练习,帮助德山顺利通过中金石化公司的面试,进入了梦寐以求的自动控制系统管理部。“实习期间,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都能用上。将4年所学转化成生产力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次实习也坚定了德山继续深造的想法。
现在,研究生阶段的德山,仍积极参加两国友好交流活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可以看得到德山活跃的身影,在斯里兰卡场馆,他用流利的汉语为中国参观者介绍斯里兰卡的特色产品;工作之余,德山抱着学习的心态参观其他国家的场馆,每当遇到与专业相关的产品时,他总是驻足观察与国际友人探讨产品的制造原理。
不久前,德山作为留学生代表参加了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他表示,父子两代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变迁,希望未来像父亲一样,坚持做两国友谊的传播者。
本报记者 张炯强 通讯员 顾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