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路650弄3号,俗称“宝昌路行馆”,当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上任前的上海行馆旧址。
这栋典雅幽静的百年法式花园洋房,近月余,吸引了2.5万余人纷至沓来,日均人流800余人次,多时近千人次。
一条路、一个梦、一片情。2018年12月18日正式开幕的《上海改革开放40周年——情“迁”淮海路》主题展,穿越历史,见证巨变,也融入了无数人的情怀。
张国樑便是。他29岁开始动拆迁工作生涯,至今已整整34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被业内称为“动迁劳模”。他首创的“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动迁”理念,为城市发展破解了“天下第一难”。纪念上海改革开放40周年,张国樑梦想:为城市留下一些“动迁史”。于是就有了由张国樑房屋征收劳模创新工作室主办的这个主题展。
那天去参观,他左手拿着“小蜜蜂”,右手激情指点,如数家珍地带着我们穿行于光影变幻的时空长廊,徜徉于一层又一层主题展区,解读淮海路的昨天与今天,讲述变迁中的生动故事。
淮海路大改造
百余年来,历史从来没有轻视过淮海路。别墅洋楼,历史建筑留下的都是那个年代的奢华记忆。经历了形成与发展、劫难与挣扎、调整与重组、改造与再造的辉煌历程,在曲折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海派商业文化的一朵奇葩。
从霞飞路到淮海路,张国樑一路讲来,讲到城市发展中的不如意,他特意让我们关注以下数据与照片:20世纪80年代,全国300多个百万城市住房调查显示,人均居住面积上海位列倒数第二。屋龄超过50年的砖木结构里弄房屋占总量的40%,却住着60%的居民。“看这张照片:上海弄堂里,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屋子可能住着好几代人。”1985年5月,淮海金融大楼的动工兴建拉开了淮海路街坊改造的序幕,同时也开启了上海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探索之路。
1990年开始,淮海路进行“形态”大改造,随着地铁掘进、管线重排和路面改铺,淮海路两边有很多住宅开始大动迁、大改造。
“说到‘动拆迁’,故事三天三夜说不完”,一幅瑞金医院改造的照片,勾起了张国樑对试水“阳光动迁”的回忆。
“那个时候,是我们动迁干部日子最难熬的时候,动拆迁矛盾突出,社会舆论对动迁工作除了不信任,还有许多非议”,张国樑称自己属于上海滩上喜欢“扎台型”的那种,从来不信邪,别人不愿啃的硬骨头,他拿过来反复琢磨:为什么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大好事,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同与信任?突破口又在哪里?
瑞金医院门诊大楼位置有一栋“专家楼”居住着61户教授级的专家。2002年,医院为建造现代化门诊大楼,决定动迁“专家楼”。上海安佳房地产动拆迁有限公司接到动拆迁任务后,张国樑又动脑筋,试一试用“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做次动迁。
2002年5月的一个晚上,公司在瑞金医院小礼堂举行“瑞金医院门诊大楼工程改造动拆迁通气会”,61户人家来了一百多个居民,进门就嚷嚷:“我们不要通气,我们要对话!”整个会场,七嘴八舌,各说各的,情绪激动,会自然没办法开下去了。听了足足半个小时,张国樑接过话筒:“大家好,你们不是要对话吗,我是否可以申请15分钟?”这突如其来的声音使会场一下静了下来。“大家刚刚讲的都是动拆迁的不好,讲得都对。你们把上海动拆迁的问题都归纳出来了,乃至把全国动拆迁的问题都归纳出来了。总的来说,一怕操作不透明;二怕政策不公平;三怕安置不方便。那么好,我提个建议……”张国樑建议居民中间选三个代表作为一方,动迁公司作为一方,院方作为一方,三方一起来探讨怎么做到公平、透明……没想到,这一建议马上得到积极回应,很快产生了居民代表,并协商确定了方案。
为了更有效、公平、透明地实施方案,张国樑又提出,由业主代表与院方、动迁公司组成一个团队,共同监督、参与动迁的整个过程。不到一个月,61户全部签约。首次试水成功,让张国樑看到了“阳光动迁”的雏形。他得意地告诉团队: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做了一个公平、透明的动迁。
“43街坊”的模式
“阳光动迁”并非一蹴而就。张国樑指着“浦东人大代表到43地块”的背景图继续解说:“这是当时上墙的每一位动迁居民的动迁情况表。”有了瑞金医院改造项目的探索经验,2004年在对卢湾区43街坊地块动迁时,张国樑带领团队又进行了新的探索,“动迁方案打破过去先低后高、先紧后松的操作口径,按照当时实际平均补偿标准设计补偿方案。”随后张国樑盯紧每一个环节,按照方案标准严格执行,一切公开,杜绝暗箱操作。
这一突破直接挑战了过去的习惯做法,动迁团队内部出现了不少质疑声:没有了自由裁量权,后期工作的难点拿什么去破解?很多人都担忧全部摊在桌面上,会增加针对最后一部分居民的工作难度。怎么办?“一个没有真正公开公平公正的方案,老百姓是不会认同、不会走的。”张国樑引导大家,各方反复协商,寻找一个最佳方案。
也就是这次动迁,张国樑团队提出的“公开、公平、公正”阳光动迁概念让人印象深刻。市政府分管领导在“市政府动拆迁五项工作制度”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卢湾区“43街坊”的模式是今后上海动拆迁发展的方向。
2006年,轨道13号线贯通运行,43街坊的动迁方案又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完善后的方案坚持动迁前后一致的理念,对之前先走的200户居民按照新的方案,补了动迁安置款,又顺利推进了剩下的动迁工作。张国樑激动地说:“几十年动拆迁工作,我内心最要感谢的是首批签约的居民。因此,当先走的居民终于能够拿到补偿款时,不是动迁居民满意,而是我发自内心的满足。”43街坊是全市第一个“先走的动迁居民拿到额外补偿”的地块,也是上海第一个真正实行公开、公平、公正“阳光动迁”的地块。
记得“世博动迁”时,有位居民拿着录音机找到张国樑,说以前遭遇过动迁,当时很早签约走了,但事实上吃亏了,这次动迁不会再上当,要最后走,并要录音留下证据。张国樑拿出纸和笔,当场为这位居民写下“标准统一、前后一致,如发现有和承诺书不一致,可以凭承诺书起诉”的承诺书并慎重签上名字。拿到了承诺书,该居民打消了顾虑,愉快签约。这给张国樑又一启发,为“阳光动迁”增设廉政征收举报制度,并请区监察局发出《实施行政监察告知书》,在基地公示大厅张贴和发放给每户居民,公布举报电话。正是“阳光动迁”以制度的方式不断完善,确保了卢湾区率先完成了世博动迁任务,得到了“速度最快、成本最合理、矛盾最少”的评价。
黄金地段的金字塔尖
2009年,建国东路390基地动迁,张国樑又进一步提出“动迁方案由居民参与制定,动迁过程由居民群众全程监督”的新动迁理念。后来,这次探索成为推行“征询制、数砖头+套型保底”新机制的试点项目。国务院以该地块方案为雏形,颁布了第590号令《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在卢湾区45街坊展区,张国梁自豪地指着“居民在触摸屏上查阅动迁信息和安置结果信息”的照片说,这是我们公司的年轻人研发的,获得了三项专利证书。
2014年夏,“尚贤坊”被纳入保护性改造项目动迁启动。因是“黄金地段的金字塔尖”,居民们对征收补偿期望值很高。
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居民座谈会上,张国樑一如既往扯着嗓子与居民讨论了两个多小时。很快,他的微信冒出了大堆居民私信,绝大多数居民想搬,尤其是年轻人。曾记得多年前做一个中心地块,公司公布安置方案,赔偿金额明码标价,但是往往在操作中前后不一致。“被骗多年”的居民不信动迁公司能说到做到,小股部队撤离后,大部队往往久不挪窝。张国樑明白:说到底,还是诚信问题。实施新政,第一轮征询居民同意率达96.2%,第二轮征询签约20天即超85%。协议正式生效。
张国樑的微信名叫“透明”,一千多个微信好友,大部分是动迁居民。征收事务所运营上线的手机App也叫“透明在线”。他的手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向动迁居民公开了。太平桥绿地有位动迁居民在区信访办获取张国樑手机号后立刻拨打,第二天张国樑把他约到办公室,第三天解决问题。他坦言,30多年做动拆迁工作悟出了一个道理,动迁难,难就难在不公平带来的不信任。作为一个动迁干部,没有比动迁居民的信任更让人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