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罗玉宏
比利时《华商时报》社长
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
哈赛尔特大学管理学硕士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育学硕士
北京市侨联海外委员
浙江省侨联海外委员
比利时位于西欧中心,有欧洲门户之称,其首都布鲁塞尔是欧盟总部和北约总部所在地,更被称为“欧洲首都”。
比利时生活着近五万华人。在比利时华人社区,《华商时报》是目前华文媒体中创刊最早的报纸,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文的主人公罗玉宏,便是《华商时报》社长,资深媒体人。他的太太姚伟,与他共同经营着这家媒体,担任《华商时报》主编。
1
初心
海外华人需要
一份华文报纸
这个冬天的比利时一直很温暖。一个周末的下午,罗玉宏应约在他位于布鲁塞尔市中心的华商时报社办公室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聊起《华商时报》一路走来的历程,罗玉宏如数家珍,聊起海外华文媒体,罗玉宏侃侃而谈。与罗玉宏面对面交流,你能感觉到他的真诚,坦诚,细腻,温和,儒雅。
《华商时报》创刊于1997年5月1日,罗玉宏和太太姚伟是这份当时起名为《创业报》(《华商时报》前身)的中文报纸三位创办人团队中的两位。此前,罗玉宏于1993年10月来到比利时哈赛尔特大学留学,攻读并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又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攻读并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那个时候,不像互联网、自媒体发达的现在,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祖国的新闻和动态。世界各地都差不多,华人基本生活在中文信息的沙漠上。而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国度,大部分华侨因为语言水平不够阅读报刊和观看电视新闻节目,了解也是十分有限。对很多华人来讲,在使馆领事部或者同乡会及中文学校借老旧的录像带看看中国的电视连续剧,便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办一份华文报纸,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并曾留校工作的罗玉宏,就有了用武之地。
《华商时报》因市场的需要和创办人的办报理念应运而生。《华商时报》以“欧洲视野、中华情怀、真实公信、主流权威”的媒体理念,为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华人提供优质内容与服务。创刊22年,架起了中欧交流桥梁,成为宣传中国成就、弘扬中华文化、传播资讯信息的平台,积累了一批忠实的读者。
2
融入
传递祖国消息 发出华人声音
及时宣传中国建设成就,反映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最新情况,是《华商时报》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每期都有“中国透视”“中国经济”“微博中国”等专版,通过各种体裁的新闻报道,把来自中国的乡情及时传递给旅比侨胞。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召开之际,《华商时报》两次和中国的中央媒体合作,开辟网站专栏和报纸专版,及时报道大会盛况和会议精神。一位来自浙江青田、旅居比利时40年的老华侨说,《华商时报》是自己了解中国、关注中国的一扇窗口。
为使《华商时报》在促进华人社会融入比利时主流社会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罗玉宏和姚伟夫妇也想出了许多办法。在版面安排、文字组织上,保证一定量的比利时新闻报道和比利时法律及经济知识的介绍。“比利时法律常识专栏”22年无间断,为华人华侨提供了了解当地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窗口。
《华商时报》专访过时任比利时副首相兼劳工部长昂克琳、联邦参议长德戴克尔、内政部长安东尼杜肯、欧洲事务部长西蒙尼及法语自由党主席、联邦议员、布鲁塞尔大区议员等比利时政要,为华人华侨社会与当地主流社会的沟通提供了桥梁。
布鲁塞尔斯加贝克区议员陈安琪三次竞选市议员,四次竞选布鲁塞尔大区议员和联邦议会议员,每一次《华商时报》都对她作独家专访和大量宣传,呼吁华人团结起来支持她代表旅比华人参政议政,陈安琪不负众望,成为比利时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市议员,并两次连任。
作为一份独立媒体,《华商时报》势必要考虑到经济收益,在广告收入等方面不可避免地要抵御来自各个方面的诱惑。难能可贵的是,在事关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上,《华商时报》一直毫不含糊地在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立场和原则,这一点也受到了广大华人华侨和中国驻比使馆的多次赞扬。
3
立身
大家愿意读的
报纸才有广告
很多年前,就职于《星岛日报》的一位欧洲知名报人说过一句类似于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的一句名言:“在欧洲,你要是恨一个人,你就忽悠他去办报。”可以想象在欧洲办华文媒体的艰辛和不易。
而《华商时报》作为一份独立经营的媒体,一直以来运转良好,是欧洲华文媒体中为数不多的能够靠媒体经营生存的纯媒体公司。罗玉宏说,归根结底,报纸好看,大家愿意读,才会有广告,广告才会有效果,客户也才会有回报。在《华商时报》黄金时期,若有一期推迟发行时间,报社办公室都会接到很多问询电话。罗玉宏感慨,当一份媒体做到这个境界时,你应该不用担心没有广告商来找你。
在比利时的中资公司海南航空、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当地的知名公司如比利时最大钻石零售公司、折扣村、西联汇款,一些知名律师行,以及土耳其航空、芬兰航空、德国航空等,都是和《华商时报》有过长期合作的广告客户。当然,《华商时报》多年来更是积累了大量忠实的小型广告客户,员工招聘、商店转让等分类广告信息,既服务了华人,又为报纸创造了良好效益。
4
坚守
22年办报生涯获赞许
岁月匆匆,转眼间罗玉宏、姚伟夫妇已经做了22年海外华文媒体人。一期期的报纸叠在一起,一篇篇新闻稿汇集在他的电脑文件夹里,这些,都凝聚着他和他的团队22年的心血和汗水。
在海外,22年坚守一个事情,可能容易,因为你坚守的是同一个工作;可能不容易,因为它需要一个坚定信念的支撑。
罗玉宏22年坚守初心,赢得了朋友们的赞许,也得到了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中国侨务部门和比利时华人社团的肯定。他目前担任北京市侨联海外委员、浙江省侨联海外委员、全球商报联盟副理事长以及欧洲华商扶贫基金会、欧洲华侨华人青年联合总会、比利时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等多个社团、商会的顾问。
罗玉宏在比利时作为华侨华人代表先后两次得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接见,多次得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总理的接见。
中国中央级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先后数十次采访报道过罗玉宏和《华商时报》。
比利时当地主流媒体也多次报道过罗玉宏,其中,比利时最大的法文报纸《晚报》在2010年8月25日用半版的篇幅刊登了对罗玉宏的专访,称赞“《华商时报》让旅比华人更多了解了比利时政治、经济和文化”。布鲁塞尔荷兰语电视台两次播出对罗玉宏的专访。
海外华文纸媒和所有的传统媒体一样,在自媒体和新媒体冲击这种大环境下,也面临着读者流失、广告量减少的问题。对此,罗玉宏认为,新媒体时代下的海外华文纸媒要生存下来,必须转型。目前,《华商时报》除了纸媒外,旗下还有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报纸电子版,正在搭建全媒体平台。他说,媒体人的核心追求应该是受众的需求,受众需要什么样的媒介形式,我们就必须去贴近他们。但是,新媒体追求快、追求点击率,主流华文媒体要保持冷静,要尽量避免为人诟病的标题党现象,要将正能量的内容与新媒体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