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2月0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留地”
史焕章
  史焕章

  许多进藏干部的下一代,很小就随父母来到高原。小小年纪要适应高原生活,其中的甘苦一言难尽,光饮食就是一大难题。食堂的菜都以川味为主,上海人很难习惯。于是,许多人就在单位里找块空地来种“自留地”,这也算是在西藏期间的一种特殊劳动。我和妻子也种过一块数平方米大的“自留地”。

  那次,我们花了近一周的傍晚时间,从土里拣出石头,在这块小土地周围垒起近20厘米高的“石围栏”。我们在自留地里种了蚕豆、豌豆、青菜、大葱等。记得第一次摘下嫩蚕豆后,我们加葱花炒了一盘,那盘蚕豆别提有多香。我们常把收获来的菜分送同事、朋友,大家都很喜欢。

  尽管有“自留地”,但还会碰到一冬春没有新鲜蔬菜的时候。菜窖里的老三样(土豆、萝卜、大白菜)一般吃到春节就差不多了。这往后到“五一”的一段时间,几乎什么蔬菜都没有,只能靠干菜、罐头过日子。1978年春,我三岁的小女儿来西藏,正逢青黄不接的季节,没两天,她的嘴唇就开裂了。我在家的窗外也有块两平方米大小的“自留地”。那时,我想到了自制“温室”。我用短木棍架起来,盖上塑料布,撒上小白菜籽,每晚盖上草帘。嘿!才半个月,居然可以拔出几棵较高的鸡毛菜,加鸡蛋,做汤,女儿吃得可高兴了。妈妈对她说,等菜再长高些,每天都可以喝菜汤了。可等我第二天下班回来,小温室里“变了天”,那些靠外边的小菜苗几乎全耷拉下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女儿为了让菜快快长高,在温室里“拔苗助长”了一番。哭笑不得之余,望着女儿天真又迷惑的样子,我的鼻子有点酸……

  不论在西藏奋斗的日子长还是短,我们对这片热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现在,我常常回忆起那段岁月,在那里洒下汗水的情景时常浮现在眼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要闻
   第A04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5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6版:要闻·公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家装专版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上海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新民法谭
   第ZF01版:中缝2-23
新年快乐
长寿之龟
“自留地”
病床前的春节
报春(摄影)
卜式之羊
对抗抑郁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自留地” 2019-02-01 2 2019年02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