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设计之都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2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活化X非遗手艺 重返“日用之道”
周向力
■ 东方丝国
■ 把中国文化活化于当下的生活,重新贴合当代东方起居与审美意趣。
■ 非遗再设计的取舍要点还是取其文化精神,活化手艺用途。
  ◆ 周向力

  律转鸿钩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神州大地喜迎己亥猪年。新年伊始,您是否想要带上一份既蕴含中国传统特色又日常实用的物品作为走亲访友拜年时的礼物?

  设计是生活方式的艺术,它要满足区域文化和多样性生活的需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设计师和消费者,中国设计也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重新发现传统、认识传统,将其与当代社会文化进行创造性结合,本土设计、东方设计、新中式等中国风格的设计渐趋活跃。

  中国是一个传统非常深厚的国家,当我们五千年的传统面临全球化的背景,如何将传统活化成现代人能够接受、能够使用的设计,利用现代语言实现将传统手工艺转型,解决传统工艺在当代所产生的一些新的价值是当下设计师关心的话题。

  “要让文物活起来”

  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文博机构们,近年来动了不少脑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与今天老百姓的日常用品相结合。从目前看来,文传产品的开发是卓有成效的。新鲜有趣的文创产品能够吸引了无数目光的关注,不少品牌每次在社交平台中推出新品都能引起热议,在电商当中成为网红产品,达到了将传统文化传承开来的目的。

  在“传统纹样活化”案例中,“东方丝国”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大约四年前,位于北京西郊的法海寺,寺庙的管委会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吴海燕教授和她的团队设计开发相关的艺术文化衍生品。这里保存着少有的明代宫廷壁画,画纹精细,似飘若动。在松海柏涛中的法海寺大雄宝殿前,吴海燕教授感受到的是五六百年的历史似乎静止于这一瞬间。她想做的,就是把中国文化活化于当下的生活,重新贴合当代东方起居与审美意趣。吴海燕教授将其概括为12个字:“传统活化、设计转化、东方范式。”

  吴海燕教授及其团队选取了法海寺壁画中人物的配饰——“璎珞”来做衍生品的设计要素。 “璎珞”原为古代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物,造型类似中国结,予以“光明”和“美玉”。去年大热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中女主角的名字便是选自与此。

  中国的纹样蕴含着东方的想象力和文化内涵,是对中国情结最朴实的述说。当下,我们回望历史,开始思考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本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希望找到延续传统纹样生命力的创作方法,守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纹样的美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质感美、造型美、色彩美共同组成的艺术集合体,是一种美学的沉淀和艺术的升华。因此,纹样的创新不仅是造图的创新也是造物的创新。

  将璎珞的形制与色彩进行归纳是吴海燕教授做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尝试。她将归纳的成果结合在其最看中和擅长的丝质面料上,以今日时尚之本、之形、之色、之理等,载以数千年的中国丝与瓷,通过礼品形制、图案与工艺将文化活化于其中。最终完成的璎珞图案婉转华美,衣袂和日常起居的器物色彩绚丽,古典华丽。一种纹样、一种材质、一片瓦当,一丝一竹,都寄存着传统文化之灵魂。吴海燕把传统和时尚连接,使其活化在当代人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种传统活化方式是挖掘中国元素,把文物走进千家万户很重要且成功的方式。

  非遗传承助力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与“非遗传承”结合,是创新性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通过设计的力量,贫困山区的手工艺从业人员正以全新的视角去传承非遗手艺。

  《看见大山》非遗扶贫项目,从“文化帮扶”入手,致力于以“人人平等”的帮扶理念,唤醒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豪。2018年11月5日,苏州大学艺术学院16级工业产品设计系的23位学生及一名法国留学交换生,在4名专业教师及一名来自法国图卢兹大学的特聘教授来到重庆酉阳县浪坪乡,这座位于武陵山区的中国国家级贫困乡村,进行采风课的教学实践工作。本次工作其实只是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系一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寻找文化碰撞,激发创作灵感的采风课程。课程教学团队抱着教学改革的尝试,召开多次教研会议后决定,把这次的采风课程与“扶贫帮困”结合起来,以“文化下乡”的方式,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去回馈社会,同时也去锻炼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大山里的非遗,从技艺角度出发,由于从业人员见得较少,思维模式又单一化,加上工业革命带来的手作依赖性让手艺从业人员失去了对材料的探索与认知,导致了手艺发展呈现倒退的状况;从市场角度出发,由于山路颇远,各种地理环境的限制和信息不对称,那些偏远山区的手艺人对真实的市场需求理解还是有极大的偏差。因此非遗手艺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前提还是深入交流与产品转化。

  教学活动的带队老师,同时也是本项目的主持人范炜焱表示:“我倡导的设计理念一直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去其形,取其意。”在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累中,百花齐放的工艺门类,千变万化的表现形态,很难用一个具象的特征去描绘中国的博大精深。但中国留给世界生生不息,神秘又具活力的民族精神可以贯穿在所有的物像载体之中。所以这次酉阳非遗再设计的取舍要点还是取其文化精神,活化手艺用途。比如这次有一个系列作品,提取了酉阳非遗柚子龟的精神寓意,把收纳种族火种,象征长命百岁的柚子龟及苗绣经典纹样,通过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和苗绣技艺的结合,设计制作出一系列形制简约时尚却又千变万化的首饰系列作品。

  这次日常的教学活动,意外成为了一个小小的帮扶善举,教学团队也没想到能得到这么多的关注与点赞,在2018年11月23日苏州市政府主办的“2018苏州国际设计周”上亮相的采风帮扶教学成果,一举拿下“最佳非遗创新设计”这样一个奖项。这次教学成果,全体成员走访了重庆酉阳当地的四项非遗技艺,制作了8个系列71件日用产品单品。含括了家具、家居、服饰、诞生礼、户外用品、旅行用品、服饰、生态农产品再造。这次成果的亮点是品类丰富且系列之间能自成系统,各大系列能深入浅出的表现出手艺之美,又能贴近民众,与日用和谐共生。

  通过这次深入的探索,可以发现扶贫不能仅仅是财力或物力上的帮助,“精准扶贫”如果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谈不上手艺兴乡的可持续性发展。精神上的贫困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精准扶贫”一定要带上“文化扶贫”,要从根源上唤起手艺人的自信心。以此为基础,配备相关财力支持,让财力与文化双腿走路,加上高校产学研结合,设计转化,再进行科学合理的商业运用,形成“政产学研商”发展“精准扶贫”新思路。通过设计定义非遗手艺重返“日用之道”,同时也反哺非遗艺人,达到有效传承非遗的新思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
   第A06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7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0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09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0版:夜上海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4版:民间收藏
   第A15版:设计之都
   第A16版:家装专版
传统活化X非遗手艺 重返“日用之道”
新民晚报设计之都A15传统活化X非遗手艺 重返“日用之道” 2019-02-05 2 2019年02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