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心里,有更深更远的牵挂——那只首次踏上月球背面的“玉兔妹妹”睡了美美一觉之后,在这个春节假期醒过来了,“她”也要精神抖擞地过春节。来自上海航天嫦娥团队的24名研制人员,将全力陪伴嫦娥四号巡视器“玉兔二号”的月昼之旅。
今天是大年初一,24名上海航天人坚守工作岗位,他们借本报送出祝福:“玉兔妹妹”猪年吉祥,亲朋好友幸福安康,全国人民新春快乐!
最感谢家人的理解
“今年春节不回家”,不少队员提前半年就已跟家人报备了这一消息。从去年9月开始,这支团队就处在高强度工作节奏中,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到北京飞控中心、回上海继续任务,再到北京……
“我们团队其实已是久经考验,不少人从嫦娥三号开始就参加任务了。”上海航天探月项目办主任丁同才回忆道,最开始只有几名兼职设计人员,关键技术储备不足,真可谓困难重重。慢慢地,逐步确立多个分系统的关键技术方向,形成以博士、硕士为主的研发团队,并建立了月面环境实验室、视觉环境实验室,还有大批老专家的加入,使得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产品等成果不断形成。上海航天承担了嫦娥四号着陆器、巡视器五个半分系统的研制任务,包括巡视器移动分系统、结构与机构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电源分系统、综合电子分系统移动/机构控制与驱动组件以及着陆器一次电源分系统。
“上海航天在巡视器上承担的任务很重,这次春节在北京飞控中心开展试验任务的工作人员中,我们可以说是主力,大家深知任务的重要性,都提前跟家里商量好了。”
金波是嫦娥四号着陆器一次电源、巡视器电源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从去年9月开始,一直处于出差状态,至今在家里待的时间还不到1个月,被同事戏称金波变“奔波”。嫦娥四号巡视器结构与机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张武和团队一起做了上千次的试验,就为了确保“玉兔妹妹”有强健的体魄。
作为移动系统主任设计师的刘殿富参与了嫦娥三号、四号移动分系统的设计和研制的工作。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产品经历不断的改进,大大小小的试验测试更是不计其数,但每一次他都认真记录测试结果。在一次验证中,测试数据出现细微的波动,大家都认为只是正常现象时,他则一定要找出背后的原因。为此他利用工作间隙认真分析,查阅了几大摞报告,直到确定波动对系统没有影响。他老家在黑龙江,每四年回一次老家,今年本来要回,却因为任务不得不跟父母说声抱歉。“他们都很支持我的工作,孩子今年要小升初,基本都是妈妈管,我实在没空。但孩子很自豪爸爸从事航天工作。”
为了更深更远的牵挂
“离家三月,穿越夏秋冬,穿着T恤去,顶着大雪归。那布满灰尘铺着凉席的屋子,煤气出不来,水阀坏了,热水器温度上不去,两个电视机一个没声音一个没图像……人生处处有惊喜。”
别以为航天人的生活主题词就是忙和累,苦中作乐他们可很在行。嫦娥四号巡视器测控数传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汪莹此前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驻扎3个多月,回上海就忙着处理家里各种意外情况。在大凉山生活的点滴美好都被她一一记录,悠游的红鱼、林间的松鼠;清晨的红霞,夜晚的星空;上班路上的落叶,田野新发的绿……她总是把每次出差当作旅行,单调紧张的基地生活被她过出了无限诗意。
汪莹被誉为“放风筝的嫦娥”,她负责的巡视器测控数传分系统在月球表面着陆探测期间承担着巡视器与中继星之间的遥控和数据传输,以及与着陆器之间的遥测、数据传输任务。在她眼里,这次赴京为玉兔二号守候的日子,可能是记忆中最特别的春节。
“春节越来越近,我们离家越来越远,这是月背放牧的人不得不面临的逆行。当月亮越来越大时,月背进入夜晚,玉兔二号就睡觉了,而当月亮越来越小时,月背就天亮了,玉兔二号就该起床了,所以除夕我们得守护好小兔子的旅程。放一首老歌《你看你看月亮的脸》,送给奔波在逆行路上的24名好汉,含3名女汉子。”赴京途中,汪莹更新了一条朋友圈,没有离愁别绪,有的只是责任和豪气。
轮流换班吃年夜饭
正月里,正是“玉兔妹妹”午休的时间。午休和月夜休眠是两回事。随着月午的临近,月表温度逐渐升高,正午最高温度可达到150℃,为了避免高温对设备的影响,玉兔二号在月午期间原地休息,所有设备可以正常工作,但不进行巡视探测。
对24名队员来说,他们需要在北京飞控中心“分分秒秒”盯着“玉兔”。“工作期间不能带手机,12小时换班一次,只能间隙期间跟家人朋友拜个年。全员到齐吃顿饭几乎不可能,年夜饭只能轮流换班吃,就在食堂订了一桌菜。”上海航天嫦娥团队计划助理钟伟介绍说,年夜饭时,也有4名队员值班。“平时用餐我们是在附近步行来回15分钟的食堂吃饭,年三十特意安排桌餐,坐大巴车赶过去吃饭,也有点仪式感,不过年夜饭也要抓紧时间,还得赶回去换岗。”钟伟介绍,春节前后北京十分寒冷、干燥,不少队员都感冒了,但还好大家都能坚持。
“对团队来说,最大的新年愿望可能还是祝福我们的玉兔二号一切顺利!”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