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宽敞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有的是大家期待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还有演员们一颗颗滚烫的心。大年初八,沪剧院的演出团队就来到了金山区文化馆,带来了《石榴裙下》《大雷雨》。尽管昨天室外最低温度只有2℃,还下着雨,但为了让金山百姓能感受到与大剧场一样震撼的演出效果,沪剧院派出了70多人的团队。演职人员们提前5个多小时就来到现场走台,大家都希望节后第一场演出能赢来开门红。
离演出开场还有3个小时,陆续有观众来到剧场占座。一位从亭林赶来的李阿姨来不及吃晚饭,在门口啃着包子告诉记者:“很多好演出都在市区演,我路上来回不方便,就很少去看。最近几年来金山的专业院团越来越多了,送戏都送到家门口了,阿拉哪能会不捧场?”演出结束后,戏迷久久不愿离去,有的还准备了农家糕点想与演员们分享。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介绍,沪剧院早有传统,每年新春佳节,丁是娥等老一辈艺术家都会来到乡间,为老百姓唱戏。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沪剧院将拥有广泛沪剧戏迷的浙江平湖也纳入了送戏范围。演员朱俭表示:“新春送戏下乡需要传承和发扬。沪剧是地道的上海声音,我们希望和观众一起在沪剧韵味中过年。”
考虑到乡间剧场条件有限,除了对部分舞台布景进行缩减,其他无论是服装、头饰,还是灯光、音响、乐队,都力求还原剧场效果。新春期间,沪剧院还将到浦东、嘉定、奉贤、浙江平湖等多地进行演出,并与当地沪剧爱好者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新春走基层”不仅把优质节目送给了基层群众,更通过“种”文化,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自信,带动着区域文化发展。
本报记者 赵玥
马上评
因地起势
□ 赵玥
新春到金山、奉贤等远郊送戏下乡,是上海沪剧院的老传统。今年在一连串的演出地点里看到了浙江平湖,叫人欣喜。去年下半年沪剧院曾去那里演过一场,反响热烈。新春佳节,对方又向沪剧院发出了诚挚的邀请。沪剧院深入基层,不仅以上海为界,更辐射苏浙。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上个世纪长三角曲艺共融发展的繁盛局面:源自苏浙的大多数剧种直到上世纪50年代在上海拥有职业剧团,如扬剧、锡剧、甬剧、姚剧等。上世纪下半叶,上海的滑稽戏、沪剧剧种在苏浙两省传播广泛,有的剧团发展繁荣的势头甚至不亚于起源地上海。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长三角地区很多地方剧种的影响在逐步萎缩。江苏不但没有了沪剧团,连越剧团也不多见,而锡剧、扬剧、甬剧、姚剧等上海剧场的常客也大多只能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等艺术节庆中见上一面。
在长三角联动发展的大环境下,沪剧人都欣喜地看到沪剧在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正慢慢复苏,借着地缘优势,很多苏浙的观众也会专门买票来到上海观看心仪的剧目。虽然各个地方剧种发源地不同,但在苏浙沪皖地区的传播却完全没有受到方言流行区域的限制,而成为各地人民共同欣赏的表演艺术。这也让戏曲艺术在当下被搅活,拥有了更强韧的艺术生命,更蓬勃的发展势头。
戏曲用艺术的声音和形象传达时代风貌感情的同时,也记录着时代,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用戏曲作品凝聚起来,传播开来,传递下去,成为社会进程里活的风景与活的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