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开年大戏《启航》有个桥段发人深思:钢厂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了办营业许可证,花了两个月,盖了23个公章,却仍悬在半空。
用现在的高频词说,这就是“营商环境”问题。电视剧里,当地政府开办行政服务中心,工商行政审批窗口也确实“简政”,提供“一站式服务”,可证照依旧“可望不可即”,为什么?归根结底,改善营商环境是系统工程,“简政”之外,更重“放权”,像创意园一类的新业态企业办证,碰到特殊营业范围前置审批等问题,而权限分散在不同委局办,批不下来,证就发不了。
回到现实,近来,从中央到地方,让企业有“获得感”的一系列简政放权与政府服务举措纷纷落地,在赢得一片叫好的同时,也预示着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正阔步向前。
总体看,这轮改革集“减法”“加法”“乘法”于一体。减法,简政放权,减税降费,为企业松绑;加法,聚焦“互联网+政务服务”,通过“最多跑一次”,让企业交易成本下降;乘法,各地政府“刀口向内”,通过自身改革,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以上海为例,利用大数据中心,开通运行“一网通办”总门户,初步建立公共数据共享机制,初步实现公共数据从以部门管理为中心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转变,大大提高办事效率。今年,上海要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包括加强数据整合共享,所有政府部门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实现全市公共数据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努力实现面向企业和市民的所有政务服务事项“进一网,能通办”。作为城市重要的软实力,上海营商环境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市民买房子要拿产证,等候时间从40多天降到5天;创业者新设公司,过去面对的诸多窗口归并为“一网一窗”;出口货物走一遍申报流程,以前要24小时,现在是30分钟……这些努力,推动着上海竞争力大幅提升。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排名大幅跃升32位,首次进入全球前50位(排名第46位)。该项评估中,上海作为权重高达55%的样本城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从战略层面看,营商环境改善,更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密不可分。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及发展学院专家汤姆·韦斯特兰注意到,对国际贸易和投资开放(例如降低关税并接受外国投资),曾是发展中国家取得快速追赶式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对希望迈进高收入的国家来说,这是不够的。实践证明,随着中国接近全球技术前沿,在追赶阶段鼓励增长的制度可能开始影响经济增长,这往往包括一些过时的干预(包括不必要的监管等),而继续经济发展道路,引导国家迈上新的台阶,就需要促进企业进入和退出、塑造更富竞争活力的产品和要素市场,政府所起的服务功能就必不可少。
随着中国日益富裕、技术逐渐先进,基于创新的发展动能变得如此重要,政府的服务就越发关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荷兰籍副教授马克·格雷芬提到,中国现代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征,是所有参与者之间存在“黏合剂”,供应商、分销商或客户能迅速聚合为伙伴,在高度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推动业务转型,“几乎每时每刻都带来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组织方式”,而这种“超前变革”也意味着政府监管与服务也要在高速运动找准定位,“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西班牙经济专家胡利奥·里奥斯援引中国官方数据指出,民营经济占中国税收收入的50%以上,占GDP的60%,占技术创新的70%,在中共十九大的决策下,政府与民营经济之间的新型关系正通过“改善营商环境”体现出来,在政府新的扶持与服务政策之下,经济增长不依赖政府投资的模式已成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这恰恰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提升民营部门发展水平的新视野和新承诺。
俄罗斯自由媒体网主笔谢尔盖·戈洛夫琴科把创新企业的进取心和政府的服务改革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倍增器”,中国商业生态系统的活力,很大程度在于政府愿意给民间企业家提供检验设想的机会。“以2014年启动的商事制度改革为标志,在改善营商环境的工作中,北京通过制定政策框架、给予优惠政策和鼓励建立孵化器等措施支持创新和创业,市场上资本充足,包括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公司,我对中国未来的创新充满希望。”他预测,十年内,中国将成为电动车、无人驾驶汽车等高新技术的全球领先者,在人工智能开发方面也将是数一数二的大国,这中间也少不了政府服务的贡献,“来干吧!这里不会让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