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上海徐园,中国人在这里第一次见识了电影这种影像魔术。此后几十年间,上海作为中国屈指可数的前沿都市,半主动半被动地向着现代性的道路不断迈进,而电影则成为这一进程的缩影,电影史研究也成为融文化史与社会史于一体的学术领域。《银幕艳史》一书,通过与一部电影残片的互文式表达,在影像与现实、过去与现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桥梁,既是一部电影的前史,也是一部社会和文化的前史。
自影像留存技术发明以来,它就成为鲜活的时代面貌的记录者。我们既可以从中寻找到都市文化中那些再现的部分,也可以发现创新与变革的部分。本书的多个版本都以上海女性形象作为封面,从一个强烈的女性视角下透视时代文化。早期电影产业是中国现代女性初入公共场域的一个实验场,电影中的女性与现实中女性的命运实际上是同构的,具有一样的故事线,她们由一些边缘职业和边缘地区进入都市和现代文化中,成为光鲜亮丽的电影明星。
早期电影产业惯于用香艳的方式吸引观众,采取各种形式物化和消费女性身体。但女性同样利用了这一点,使香艳成为一种革命性力量。女性通过服务于娱乐业,开始逐步脱离家庭,进入到现代都市生活的循环当中,并以此为基础走上现代化和解放自身的道路。
早期大众文化中的很多女性在传统语境下可能大都是卑微的,但是在变革的时代下却被推到了前台,成为开放与现代的形象。电影叙事与现实的统一性,就将电影工业的形成和中国的现代性命题连接起来。
香艳的正面意义不仅在于其作为女性资本的价值,还代表着一种鲜活的人性和个人力量。做一个“香艳”的研究实际上基于这样一种价值观,即真正的生活应该是香艳的,活色生香这个词更能体现出生命的活力与灵魂。当学术研究抽离了具体的语境,失去对现实的真实感知,就会陷入一种纯粹抽象性的概括而被局限于若干理论框架。要突破这种局限,使得学术研究的色彩更加丰富,出路之一就是做一种“香艳化”尝试,使学术话语更接近色彩缤纷的世界和历史现场。例如,电影明星的整容,做过的口红广告,看上去都是很难采信的八卦流言,但是这些信息的存在本身就生动地阐释了全球化、现代性、消费文化等术语。
对于延续与变迁这样的命题,电影史的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的视角,成为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与可见的物质景观相比,文化的内涵与特质更难磨灭,更具连续性。洋泾浜虽然被填平成了马路,但是其所代表的海派文化的包容开放,先锋而又雅致的特点却一直保留下来。洋泾浜不是粗疏蹩脚,而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融合与再生产方式,只有上海这样一直以来具有开放和多元化特质的都市才能孕育产生出来。可以说洋泾浜也是海派的源头代表之一,即便英语的口音越来越“正宗”,骨子里的上海气派还是维持着原样。
同样,洋泾浜也带有活色生香的要素。大上海最著名的社交场合就是类似会乐里这样的娱乐场所,其间孕育和推动了诸多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除了是一位优秀的文化史研究学者,本书作者张真教授还是一位诗人。诗与史向来是紧密结合的,诗人的特质使得她的著作有一种理性与诗性相结合的特征,在学术研究中贯彻着一种感性的、对上海本土文化的关切和情怀。而其香艳的书写要求将各种感知能量都充分打开,突破局限于单一本体的写作方式。所谓“诗性”,就是直接向本质敞开。
在对文化和生命的历史回顾中,经验被压缩,记忆被释放,从而激发出行动的能量。在阅读中的某些时刻,它会调动起个人的经验与历史的感知,使人仿佛处于一个与历史交叉的时刻,穿越到另一个次元,宛如被本雅明所说的历史的风吹拂。
阅读《银幕艳史》这样一个“香艳”的文本,就像沐浴于历史的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