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岁离开祖国,远渡重洋,胡芬妹已经在荷兰度过了整整30个年头。艺术家、策展人、志愿者、教师,这些都是胡芬妹的身份标签。但是,她的一切与“中国人”这三个字无法分离。在海外,她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美食、艺术、摄影等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形式,让荷兰人看到了她赤诚而热烈的“炎黄心”……
华人之星
人物名片
胡芬妹
荷兰华人艺术家、策展人
Studio Zi艺术工作室创办人
中国文化教师
毕业于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
1
华人女孩走上“不赚钱”的艺术路
1911年,首批华人从鹿特丹港口登陆荷兰,迄今已有一百多年。
与很多海外第一代华人移民一样,中餐业是不少荷兰华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我和姐姐在自家中餐外卖店柜台后面做作业,做完了就帮忙打下手,全年无休。”荷兰华人艺术家胡芬妹提起童年,内心五味杂陈。
在浙江温州文成县玉壶镇出生,由外婆带大的胡芬妹,9岁时才被父母接到荷兰一起生活。身处异国他乡,人生轨迹似乎已被定格,继承父母衣钵:学厨艺、赚钱、存钱、开新餐馆。但这不是胡芬妹想要的未来,她没有选择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反而走上了在当地华人看来最不赚钱的艺术之路。
胡芬妹的艺术天赋在小学时便已显现,一直以来,美术是她最擅长的科目。但囿于父母的想法,她从未奢望过能成为艺术家。转机在中学的最后一年出现,老师的鼓励和建议让她重获自信,也有了勇气与家庭“抗争”。
然而,在经历一番波折进入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后,她才发现,真正的压力来了。一个华人在西方从事艺术,很难获得情感支持。求学的4年中,她是唯一的中国学生。中国和荷兰的双重身份将她撕裂,父亲的逝世也给了她沉重的打击。职业道路屡次遭受挑战。
但即便如此,她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断寻找自己的“中国根”。渐渐地,她得到几位荷兰主流艺术界人士的赏识,在他们的帮助下,她设立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Studio Zi,举办了自己的画展,也开始在荷兰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内组织艺术项目和策展。“渐渐地,荷兰人视我为连接中荷文化的桥梁,我是他们了解中国的窗口。”
2
剪不断的中国美食情结
做了家族企业的“逃兵”,胡芬妹却慢慢发现,自己仍然抹不去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如果一周不吃一次米饭,我的身体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觉得不满足。”
身为一名华人艺术家,胡芬妹乐此不疲地创作作品、策划展览,组织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艺术活动。中国美食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她的艺术主题之一。“一道家常菜背后的故事能使它变得更特别、更美味。就像绘画一样,烹饪时,我永远带着我的炎黄心。”
胡芬妹少年时移民荷兰,中文不好,但是说起“炎黄心”这三个字,她的眼神十分笃定。
2016年,胡芬妹与两个朋友制作了文化宣传册《炎黄心》(The YellowHeart),专门介绍荷兰鹿特丹的中餐厅和华人社区。后来还为此开设了网站。写食评时,她一家一家试吃,并如实记录,既为来荷兰的游客提供方便,也向本地荷兰人宣传博大精深的中餐饮食文化。
久而久之,胡芬妹与附近中餐馆老板们熟络了。她决定组织美食文化之旅,带领想要了解中华美食和华人历史的人们走进鹿特丹中国城。这种“中国人讲中国故事”的形式立即吸引了荷兰当地民众。
胡芬妹认为,光讲故事还不够,凭借娴熟的烹饪经验,她要教荷兰人如何制作正宗中国美食。“荷兰人喜爱中餐,却不知道自己吃了假中餐。”就像芙蓉虾(Foe Yong Hai,鸡蛋炒虾或肉,浇上番茄汁)、火肉(BabiPanggang,印尼版的叉烧肉,淋上甜酸汁),其实是中国南方和印尼的混合菜。
胡芬妹说,她经常在鹿特丹贝维德雷文化馆(Verhalenhuis Belvédère)同时给60到80位荷兰人上烹饪课。最常见的就是教他们包饺子。通过这种方式,胡芬妹将美食背后的中国故事娓娓道来,荷兰人听得津津有味,也吃得津津有味。打响了名气,荷兰人都知道这里有个 “中国厨师”,纷纷邀请她为大型生日聚会、婚礼、活动聚餐烹饪私房东方美食。
胡芬妹还爱带荷兰人逛亚洲超市。“他们听说光中国豆腐就有好几种,还有不同的烹饪方式,都非常兴奋。”
谁能想到,当初不愿在父母餐馆里帮忙的中国女孩,现在却成为了人人称道的中餐烹饪大师。
3
鹿特丹有了真正的“中国新年”
鹿特丹是荷兰多元文化的集合地。市中心邻近中央火车站的一个街区,是华人和其他外来移民聚居之地——West-Kruiskade街。
每年,这里也是鹿特丹中国春节庆典的主要举办地。胡芬妹加入鹿特丹春节筹委会已有8年。加入的原因说来有些滑稽——10年前,她看到West-Kruiskade街上由荷兰人和各少数族裔一起筹办的不伦不类的“中国新年”庆典,哭笑不得。她意识到自己作为华人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
后来,胡芬妹才知道,筹委会的负责人和成员以荷兰本地企业家为主,活动组织经验较少。借助她出色的沟通能力和特别的文化背景,她与当地华人等各族居民充分交流,联络市政府、文化机构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得鹿特丹的春节庆典既有传统特色,也不断创新,真正将其变成了所有人的节日欢庆。
2011年,胡芬妹成立了艺术工作室Studio Zi,将更多中国艺术元素融入进庆典当中。从2016年开始,连续3年,胡芬妹组织中荷艺术家创作了以生肖为主题的彩绘雕塑,摆放在鹿特丹市中心的大街小巷,让整个城市充满了春节色彩,十分吸睛。
今年,胡芬妹在鹿特丹博物馆内布置了一个以中国新年为主题的展览。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是博物馆内一条长达20米的彩龙。这条彩龙,鹿特丹的友好城市上海在1990年为庆祝鹿特丹建市650年捐赠的礼物。彩龙由竹、丝、棉、金属、塑料等材料制成,岁月沧桑,几经修复,它已经成为鹿特丹博物馆珍藏的展品,也成了荷兰华人心中永远的记忆。
今年春节,胡芬妹几经波折,终于成功在鹿特丹最早的唐人街Katendrecht组织了一场舞狮表演,这也是史上首次舞狮队来到该地闹新春。
4
服务华人,当地警局请她开讲座
11年前,胡芬妹认识了一位对她的事业帮助很大的荷兰文化企业家——Linda Malherbe。在两人的合作下,文化项目《中国女孩》诞生了。
Linda对中国了解甚少,唯一的记忆就是多年前,在中国乡村里遇见过一个中国女孩,因为语言障碍,那女孩和她无法交谈,但还是手足并用,通过肢体语言沟通交流,为她带路,并为她唱了一支歌,令她十分感动——这也成了《中国女孩》的灵感来源。
《中国女孩》第一次演出是在2009年,作为鹿特丹歌剧节的一部分,将荷兰最早的唐人街Katendrecht与华人故事展现在荷兰大众面前。胡芬妹用荷兰华人女孩作为引导,让她们用歌唱的方式将每场80名荷兰观众带往三个不同的地点,依照时间次序展示中国女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最终,观众们来到剧院近距离欣赏川剧艺术——变脸。
歌剧节一连10天,胡芬妹的项目受到了追捧,门票场场售罄。
随后,《中国女孩》在乌特勒支、海牙依次上演,让荷兰人直呼“过瘾”。
作为艺术家,胡芬妹已经习惯灵活的工作地点。不过,她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自由天地——位于鹿特丹市中心唐人街的Space 101艺术空间,也是鹿特丹贝维德雷文化馆(Verhalenhuis Belvédère)的一部分。
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大臣Ingrid van Engelshoven曾特地前来她的工作室参观做客,并高度赞扬了她为中荷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今年春节期间,这里也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小客人——荷兰鹿特丹高智商学校的学生。
荷兰警察局也邀请她开办讲座。“他们想为华人提供切实帮助,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胡芬妹的双重身份让她再一次扮演了沟通协调的桥梁角色,“一方面,我为警察出谋划策,向华人同胞及时传递信息;另一方面,在荷华人如果因语言障碍或其他各方面的问题不便直接和警察沟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我向警察局报案,不用再吃哑巴亏。”
绘画、策展、摄影、艺术项目……同时还是两个孩子母亲的胡芬妹忙得不可开交,她的绝大部分工作都是无偿的公益活动,不过她乐在其中,每天都精力满满、活力十足。
今年是鹿特丹市和上海市缔结友好城市40周年纪念。胡芬妹从去年开始就在联络鹿特丹市政府和相关文化机构,希望能够邀请上海艺术家到鹿特丹交流、办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