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条“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的消息被刷屏了。
自商品房问世以来,买房基本上是用建筑面积来计算,但是,由于有电梯井、楼梯、过道等公用面积要“公摊”,入住后用尺量一下房内面积,会发现小于建筑面积,于是就有了得房率这个概念。“公摊”以及面积不透明,一直受到诟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方网站近日发布的《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有一条“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引起广泛关注,这意味着以后住宅要用套内使用面积,这个面积购房者用尺量出来的结果是一致的。
不过,对于这个消息网上也有不同的解读,《住宅项目规范》的起草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昨天,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给出了权威的解读,这一条款的提出,主要考虑是从技术角度规范住宅面积的计算规则,提高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与国际通行做法的一致性程度,可以解决套内建筑面积相同而住户使用面积不同的问题以及住户使用面积不透明的问题。
从套内建筑面积到套内使用面积,小小几个字的改动,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一个重大的规范之举。这个规定如果实施,购房就不会遇到面积“猫腻”的问题了,购房者可以对面积进行测量,实现“所见即所得”。目前用的数据是套内建筑面积,这种计算在没有专业支撑的情况下难以做到,到底面积多大基本上是开发商说了算,购房者即使觉得吃亏了也无处说理,用套内使用面积这个数据,开发商就无法“捣糨糊”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不过,大家还是有一些担心和疑虑,比如,以后房地产销售是不是要按套内使用面积销售?会不会将“公摊”面积费用摊上去导致单价上涨?开发商会不会对公共配套设施偷工减料?……但不管怎样,相信房地产行业的规范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