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是戊戌年,60年前的那个戊戌年,毛泽东在一首诗里写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唐尧、虞舜是明君,是善的化身,是仁的象征。“仁者人也。”60年前中国的人口是六亿多,毛泽东认为这六亿多全是尧舜般的人物。这是诗句,也是论断,更是应当永远坚持的原则。理解了这一诗句,就应当像尊重尧舜那样尊重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
依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尧舜的高贵品格绝对不是与生俱来的,无不是学而知之。要成为尧舜,主要不是靠机遇,是要靠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尧舜比例的大小。教育能把非尧舜培育成真尧舜。不要总是埋怨人家成不了尧舜,要多想想教育如何把非尧舜变成尧舜。把非尧舜一脚踢开是很容易的,殊不知一脚踢开只能表明教育的失败。历朝历代都有非尧舜,如果哪个朝代非尧舜的比例高了,就必须从宏观上反躬自问。无人不知从两万五千里长征过来的人个个都是钢铁战士。可是你知道吗?在长征出发时,队伍里有刚刚俘虏的白军,有剃着阴阳头的“恶霸”。他们跟随红军走了不到一万里便转化成红军。长征是大熔炉,是去杂提纯的大熔炉。先进分子的使命是带动落后,教育的水平在于化非尧舜为尧舜。任何岗位都会有接班人。认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是患了“色盲症”,是忘了“六亿神州尽舜尧”。
“尽舜尧”的思想也并非毛泽东的独创。据国学大师们考证,它出自《孟子》。这是对的。曹交问孟子: “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有这说法吗?”孟子曰:“然。”孟子肯定了这个说法。不过,如果再往深处想一想,这岂不是说明在孟子之前也已经有了“尽舜尧”这种说法吗?
古人今人所见略同。相信后人也会坚信“人皆可以为尧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