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3月1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帖”中俗事
陈茂生
  陈茂生

  关于帖,记得上小学时经常带砚台和毛笔上书法课,老师在黑板上讲柳体、颜体的区别,学生在本子上临帖,写得好老师就用朱笔画个圈。不过学书法枯燥乏味,又不理解字与字之间关系,尽管有“每日须临帖”的家训校规,“帖”仅仅是米字格上一横一竖、父亲案头那几页黑底白字的发黄纸片。

  再次关注“帖”,是看到淳化阁帖新闻。写字先读帖,古代书法大家的“帖”必须膜拜,所谓“读”非“诵”而是“眼观”;“读帖”要功力,读不懂笔画神韵可以读读帖中意趣。比如《兰亭序》中“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的飘逸、《前后赤壁赋》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辽阔;故“帖”有世事万千自然纷呈博大。

  台北故宫有出于北宋书法家蔡襄的“脚气帖”,看帖名就让人忍俊不禁。“仆自四月以来,辄得脚气发肿,入秋乃减,所以不辞北行,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书,无便,不时还答,惭惕惭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当行,襄又上。”大概是四月以来一直为脚气所困,到秋天会减轻所以趁早北行,虽然湖光山色俱佳但未有忘记,云云。蔡襄乃北宋时“红顶”书法家并精通茶学,朝廷召其回京当高官竟推称“病体至羸,於力不堪其剧任”。

  估计古人脚疾普遍且颇受其苦。王羲之有《足下疾苦帖》:足下疾苦,晴便大热,如恒中至不?易可得过夏不?甚忧卿。肯定被折腾得够呛,否则不会“易可得过夏不?”魏晋年间文人雅士以食含铅汞的药丸为时尚,服后燥热发痒大冬天光着身子在外游荡。所以“赤膊兄弟”的“竹林七贤”身体都弱,“二王”羲之、献之父子也莫能外。上博《鸭头丸帖》据说是王献之存世唯一真迹,“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郎中依医书用“鸭头丸”主治“水肿,面赤烦渴,面目肢体悉肿,腹胀喘急,小便涩少”。大概某人服过后感到效果不好,王献之亦同感;约此人明日聚时切磋。他的另一名帖《地黄汤帖》说的也是药。

  堂堂博物馆,自是庙堂之高的冰晶之处。然只要书法了得,脚气、鸭头丸都不是问题。其实并非《脚气帖》俗,而是局外俗人仅对此有感。虽然脚气到秋天会有消散,医生说此乃“假象”要打“持久战”。所以抹药敷膏时读读“脚气帖”也算与古人神交一番,觉得彼此相距并不遥远。

  如今称网上留言为“帖”,不论首倡者何意,确有利文化传承。尽管近千年的淳化阁帖让人隔着玻璃读了又读,网上的“帖”瞬间没了踪影,终究大家知道还有“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新民眼
   第A05版:全国两会·现场
   第A06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旅游
   第A23版:旅游资讯
   第A24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5版:旅游资讯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旅游资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32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9
古镇雨景
扫一扫
老妈“网瘾”全记录
种下乡愁
一生一枕
“帖”中俗事
趣食
新民晚报夜光杯A21“帖”中俗事 2019-03-12 2 2019年03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