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认为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因居住潮湿、阴雨不断,人久处之,则邪从外侵,伤及肌表经络,发病可见恶寒发热、头胀身痛,肢节酸疼,或面目浮肿。内湿多因嗜食生冷、饮酒过度、油腻之品,伤及脏腑,则湿从内生,可见脘腹胀满,呕吐泄泻等。一般认为外湿可以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溢肌肤,故外湿、内湿常相兼并见。任建素指出,近期上海在严寒之际,阴雨不断,外湿会加重人体内的湿气,使人体感不适,诱发多种疾病如鼻炎、咽炎、头晕、胸闷、关节疼痛等。
那么怎么祛湿呢?任主任建议,湿气重的人群可以按一些身体的穴位以达到祛湿的目的。如足三里、解溪、胃俞、内关等穴位,每人每天可按摩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这样能够起到改善胃脘不适、疲乏症状,缓解压力,使人精神焕发的作用。对于力度,任建素表示,按摩时应以有酸胀感为宜,若有痛感,揉到痛减为佳。除按摩穴位,亦可以通过泡脚、艾灸、拔火罐等其它中医适宜技术来祛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艾灸、拔火罐时应注意防风、避免烫伤。
饮食上,湿气重的人应避免食用生冷凉性的食物。任主任介绍,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对于湿气重的人不宜食用。另酒为阴柔之品,可助湿邪,要忌酒。甘甜、油腻之品过度,易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从内生,更不利于健康。祛湿则可以选择用薏苡仁(薏米)煮水。然而,因薏米药性偏微寒,对于体质偏寒的人群,可以加一点温补的食物,如桂圆、大枣、生姜片。如果属偏热者可以和百合、莲子同煮饮用,能清心火、安心神,改善睡眠。此外,赤小豆、芡实、茯苓、山药、荷叶等中药煮水做茶饮均可祛湿,效果良好。
本版块活动为公益活动,不向参加者推荐医疗服务或者其他商品,相关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