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实施,相应的法律服务应该跟上。一是发挥政府统一协调职能,构建法律服务集群。如搭建“一带一路”倡议法律问题研究和交流平台,出台鼓励政策提升法律服务业水平,推进政府商事服务和专业法律服务融合。
同时,指导我国企业提高接受法律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关注各类企业对外投资的法律服务工作等。此外,我国驻外机构应形成和非政府法律服务体系的互通和互动。如保障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安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切实防范融资风险,提供法律调查服务。
完善公益法律服务体系
公益法律服务体系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制度创设来解决法律权利方面不平等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2018年,全国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45.2万件,同比增长11.1%;受援151.8万人次,提供法律咨询875万人次。
同时,在公安看守所、人民法院建立法援工作站5900多个,实现法律援助站全覆盖。但我国公益法律服务事业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法律援助之外更广泛意义上的公益法律服务缺少相关立法;公益法律服务范围比较狭窄;公益法律社会组织不发达,第三方社会力量公益法律服务不足。为此,建议完善公益法律服务体系。
破解“融资难” 借力民法典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多渠道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需要借力民法典物权编。在我国动产担保融资实践中,除明确规定的抵押、质押、留置形式外,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交易形式,如市场上广泛开展的应收账款转让、所有权保留、融资租赁等,均被排除在法定担保登记、公示制度之外,导致信贷便利度失分。
建议正在编纂的民法典物权编将所有具有担保功能的交易形式纳入统一的担保法律框架,明确“只要是在动产上设置的具有担保功能的权益,无论交易形式如何,都应当遵循同样的设立、公示和执行标准”。
建立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当前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却非常薄弱。建议建立一个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学段目标明确又有机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其中,既包括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关于劳动核心素养的说明,同时建立多元课程体系,形成“课程超市”,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个性化课程和选修课程等,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同时与职业教育内容纵向贯通,横向连接。小学阶段要保证开好劳动课,并在校园活动中选择安排适度、适当、适量、适合、适切的劳动内容;初中阶段应该开设“劳动技术课程+职业体验活动”;高中阶段则开设“通用技术课程+职业规划素养”。
做好工业互联网建设顶层设计
“工业互联网”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5G时代的工业互联网,需要产、学、研力量的跨界集成,需要针对不同行业需求形成行业个性的专业解决方案。目前,很多企业围绕工业互联网研发解决方案,但低水平的重复研发很多,不但浪费资源,更会贻误战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应当做好工业互联网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引导扶持政策。建议国家制定工业互联网的顶层规划设计,选取事关制造强国地位和国计民生的骨干行业,通过招标、专项资助、进度考核淘汰等办法,使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高水准、高效率、广覆盖,形成制造强国和服务强国的双支撑。
用芭蕾舞剧讲好“中国故事”
上海芭蕾舞团自1979年成立至今已有40载。40年里,在一代代芭蕾人的成长及167部作品的累积中,中国芭蕾的成长之路渐渐清晰。世界的文化是我们的,我们的文化也是世界的。
中国芭蕾需要更多优秀原创作品,才能真正提升中国芭蕾的世界地位,展现足尖上的中国故事,突显海派芭蕾的唯美精致。芭蕾舞演员的舞台生命周期短暂,随着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演员的总体收入相对不高。希望政府能够给予艺术工作者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演员们能够“轻装上台”,为百姓的文化生活增添更多色彩,投入到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建设,更好地通过芭蕾舞剧讲好中国故事。
特派记者 姚丽萍 方翔 江跃中 整理
特派记者 刘歆 张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