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长城站开展了生态环境监测、冰川监测及常规气象观测等项目,采集土壤、水体、动植物标本、岩石、气溶胶等科学样品近200千克。在中山站,科考队与国际同步开展“极地预报年”南极特别观测期探空观测,释放探空气球55个,数据实现全球实时共享。考察队员们利用红外相机等手段监测南极鸟类的活动,记录鸟类3目4科7种525巢;并开展陨石与宇宙尘收集,获取湖底沉积物42件及融雪残余物。
寻找最古老冰芯的钻探位置和获取更长时间序列的冰芯气候环境记录,是南极科学的重要前沿领域。“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在考察期间成功完成东南极冰盖冰脊B地区探测,发现冰盖深部完好保存超100万年的连续冰层结构,冰脊B地区最有可能成为获取150万年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的新区域。依托“雪鹰601”固定翼航空平台,考察队首次成功完成空投海洋温盐深仪的试验,为南大洋冰区海洋观测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
科考队在泰山站新建了我国在南极的首个雪下工程。新建雪下工程初步建成了极端气候环境下南极内陆风能-太阳能组成的新能源系统,取得光伏电池、风力机组、低温部件、特种材料的关键技术突破,对新能源在我国南极考察站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科考队完成了中山站冰盖机场雪面跑道的建设,并已投入试运行,满足“雪鹰601”平稳起降要求;成功获取中山站附近蓝冰区航空遥感和现场勘查数据,为我国未来在南极建设满足大飞机起降条件的洲际航空机场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