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烈士三鞠躬、献花、为烈士擦拭墓碑……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颁布后的首个清明节,上海集中开展“人民不会忘记”——寻访上海烈士纪念设施,以及“我们来看望你”——祭扫烈士墓区等主题祭扫活动,广大市民走进陵园、走入纪念馆或身边的烈士纪念设施,祭奠先烈,寄托哀思。上午8时在龙华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广场举行集体祭扫仪式后,社会各界人士和志愿者分赴全市79处烈士纪念设施,向英雄献花致敬,在烈士墓区擦拭烈士墓碑,以表达全市人民对英烈深深的敬意。
致敬英雄 我们从未缺席
龙华烈士陵园烈士墓区由烈士纪念堂、烈士墓和无名烈士墓组成。烈士墓地呈半圆形月亮状,与呈圆柱形的烈士纪念堂相对应,寓意烈士精神与日月同辉。墓地安葬有姓名的烈士800余名。今天一早,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广大市民排着整齐的队伍,依次进入半月形墓区,按照统一口令,向烈士三鞠躬、献花、为烈士擦拭墓碑,在墓碑前静默3分钟,充分表达对革命烈士的虔诚敬重之情。彭湃烈士孙子彭浩也来到活动现场,擦拭爷爷的墓碑,敬献鲜花。
整场活动庄严肃穆,墓区祭扫结束后,伴随着提琴伴奏和童声朗诵,活动人员有序离开墓区,前往龙华烈士纪念馆继续参观《英雄壮歌——上海英烈纪念展》,一起瞻仰256位英雄烈士,聆听烈士事迹,感悟英烈精神。
2019年是建国70周年及上海解放70周年,本次活动以寻访英烈纪念设施的形式,鼓励市民走近英雄,引发社会对全市烈士纪念设施关爱的共鸣,倡导市民用法律捍卫英雄儿女的同时,用实际行动向英雄致敬。
龙华烈士陵园的南北轴线底端坐落着一座无名烈士墓,这里安息着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271名无名烈士。70年前,在解放上海这场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中,中央军委制定的作战方针是“城市作战中不得使用重武器”。市区石库门内,老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受到影响,而在室外冰冷的水泥地上,整齐地躺卧着解放军战士。5月的上海,夜晚充满凉意,他们露宿街头,忍饥挨饿静静地席地而卧,不入民宅,毫不扰民。即便有战友牺牲,也是就地掩埋之后迅速投入战斗,直至为解放全中国的战斗而光荣牺牲。由于当时正值梅雨季节,待到战争结束之后,政府着手安置遗骸的时候,有的已经无法确认身份,成为无名烈士。对于这些英雄来说,他们永远不会真正死亡。虽然他们的墓碑上可能没有姓名,他们的家人可能永远无法知道亲人的下落,但是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牢记峥嵘
传承革命荣耀
目前,全国共修建了4000多处烈士纪念设施,其中上海有79处,它们有的是烈士牺牲后的安葬处,有的是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有的是先烈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这些烈士纪念设施中,有些是专门的烈士陵园、纪念馆,有些则是在我们日常熟悉的公园内,有些还是在大学校园内,在今天的交通大学校园内,就有史霄雯和穆汉祥二烈士之墓、杨大雄烈士纪念碑、上海交通大学英烈群雕、五卅纪念柱等。还有一些烈士纪念设施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像位于瑞金二路148号的秦鸿钧金神父路电台旧址、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的李白烈士故居等。
“1996年,我们馆通过走访史霄雯胞弟史如松,获知他手上有一本史霄雯载有《终身必守信条》的手册,后来这本手册通过捐赠形式进入我馆收藏。该手册深蓝色封面、封底,封面烫金‘日用手册’,第27-29页为史霄雯所写‘终身必守信条’共20条。”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峰说,“阅读这本手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史霄雯崇高的革命思想,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祭奠英烈,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传承烈士的精神。史霄雯、穆汉祥1945年考入交大,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他俩义无反顾地投入黎明前的战斗,用年轻的生命实践了“我愿化作泥土,让人们践踏着走向光明的前方”的誓言。
1949年5月20日,解放军已突破敌人的外围防线向市区攻击。敌人仓皇逃跑前竟将史霄雯、穆汉祥等押往宋公园(今闸北公园)杀害。人民的好儿子、青年的好榜样史霄雯、穆汉祥临危不惧,光荣就义。
5月27日,上海人民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在这欢庆胜利的日子里,人们未能忘怀为迎接解放而献身的先烈们,人民政府立即把各地无人认领的死难者遗体集中到虹桥义冢。5月29日细雨蒙蒙,同学们和史霄雯烈士的弟弟终于在虹桥义冢找到了他的遗体。
6月5日,“交通大学史穆二烈士殡仪行列”有上千人去上海殡仪馆迎回了二烈士的灵柩。追悼会后,3000多人来到墓地,将烈士安葬于交大校园之侧。1950年5月20日,是史穆二烈士就义一周年。交大师生员工为纪念二烈士,在烈士基地营建墓园,竖立墓碑。上海市市长陈毅亲笔为墓碑题词:“为人民利益而光荣就义是值得永远纪念的”。
留存史料
英雄精神长存
在陈冠宁的收藏中,还有一张1949年7月16日,由陈尔晋、王曼霞等十六烈士治丧善后委员会在大上海大戏院举行的追悼会照片。在这一天的新民晚报上第二版上也刊登有《今晨追悼十六烈士》一篇文章。
“我们的英雄不容易进入大家的视野……龙华做的工作就是梳理一座英雄城市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和英雄故事,向公众进行有感染力的阐述。”薛峰说,“这些年,我们做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烈士们的后代,来发掘珍贵史料。他们往往有我们所不知道的革命先烈们的事迹,这些事迹是零散的但又是极其有价值的,因为这些日常往往反映了一位烈士真正的品行与价值观。文物史料如果只在库房中,那就只是一件件物品。把馆藏文物拿出来,面向馆内外研究者,希望能更好地发挥革命文物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作用。”
薛峰表示,过去人们对英烈怀有怜悯的真挚态度,这在当代需要得到拓展,“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讲好史料背后的英雄故事,让观众真正从心底仰视这些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