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殡葬化妆师,王刚最为擅长的,是修复那些在意外中重度毁损的遗体。让这些逝者体面、有尊严地离去,将极大缓解家属们的痛苦。为了这一初心,王刚在艰苦的基层岗位一干就是22年,诠释着另一种“妙手仁心”。
立志成为业内标杆
对于殡葬师这份职业,社会上至今存在着各种偏见和误解,但决不包括1977年出生的王刚——因为他的母亲就是一位殡葬工作者。可以说,王刚的童年就是在殡仪馆度过的。
从小耳濡目染,王刚深知这份工作的艰苦与高尚。1997年,王刚入职龙华殡仪馆,立志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殡葬化妆师。
为实现这一目标,王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遗体整容修复涉及人体结构、解剖、病理、防腐等多门学科,需要掌握各方面知识。多年来,他家的灯总是熄得很晚;书看久了,就去做试验、做塑形、画素描;乏了,就去散散步、看看明亮的星空。就这样,一个个难题,在一个个深夜,找到了破解之法,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业内标杆。
在殡葬行业内,上海的遗体修复水平全国第一,而王刚在上海同业水准中堪称翘楚,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民政行业优秀技能人才、民政部领军人才、民政部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届“上海工匠”等多项荣誉。2010年,由王刚领衔的“王刚遗体修复工作室”挂牌成立,他也被业内誉为“国内遗体整形第一人”。
捕捉细节还原容貌
作为上海最为优秀的殡葬化妆师,王刚接手的一般都是难打的“硬仗”。非正常死亡的逝者,遗容通常面目全非。经过水浸、火烧,或是巨大外力冲击,他们的遗体需要极为高超的技艺,才能被修复到亲人们记忆中的样子。有时候需要对遗体进行化学修复,有时候需要用人工材料修复损毁的器官组织,有时候损毁太严重,必须要完全“造出”一个人。
有一次,某汽车公司高层出车祸事故,三具完全炭化的遗体,给复原工作带来了巨大难题,一个个传统方案都被推翻。最后王刚决定采用全新的技术方案,根据逝者生前体检报告和照片,用手工雕刻的方法,雕刻出1:1的头像模型,然后再用接近皮肤质感的材料进行翻模。
“根据照片做,只能像个七八分,要做到九分以上,必须抓住逝者的每一个微小特征。”王刚告诉记者,每次开工前,除了拿到照片,他都会和逝者家属深谈,聊逝者的经历和故事,抓住其细微的特征——有时候是一个伤疤,有时候是一个酒窝……而这次,则是逝者的胡渣。
在逝者用硅胶重塑的脸庞上,王刚带领团队用了8个小时,植入密密麻麻的毛发,然后只留0.02厘米,终于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追悼会现场,家属看到逝者的遗容顿时失声痛哭,因为这就是亲人记忆中的样子。
重塑救火英烈肉身
2015年8月12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百余名消防官兵和港务消防队员及民警英勇牺牲。王刚作为支援力量赶赴天津,在他面前的,是满地严重损毁的烈士遗体。
19岁的消防队队员小王在爆炸中不幸遇难,民警指着3块骨头和一堆骨灰告诉王刚,这些就是烈士的全部。王刚小心翼翼地清理着身体表面的焦炭,对损毁的四肢进行拼接、缝合、整形、防腐、包扎。为了重塑烈士的头部和五官,王刚拿着小王的照片,不断思索、还原烈士的面部结构。在操作台上,烈士的鼻子、嘴唇、耳朵,相继成功塑形。就在大家都认为已经大功告成时,王刚又细心地开始为烈士“再造”青春痘。直到次日凌晨,王刚终于直起了腰,整容、化妆工作全部完成。
两个半小时后,王刚再次返回殡仪馆,为英雄补妆、铺花,点上比较明显的四颗痣。当战友看到自己的兄弟安详地睡在灵床上,脱口而出:“就是喜子!就是我们的兄弟!”就这样,在经历了19个昼夜和无数汗水后,10位消防战士,在王刚们的手中成功找回了“最初的容颜”。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