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电话,哥哥有些悻悻然:他们讲“勿来赛”。
我也淡淡地嘟囔:有点难、有点难。只是心中执念依旧。
“不过,”哥哥皱皱眉,“像爸爸姆妈这样的以后会多起来,最后名字还要分开摆;肯定有人不肯遗体捐献的。”
是的,“遗体捐献”正悄悄成为趋势。用时下最热的名语: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愿为医学事业献出肉身。再拔高点:这种“大爱无疆”不仅要有豁达、奉献的人生态度,而且还与契约精神相关。
说了半天,还没有说清楚究竟啥事。
其实不复杂。我们挚爱的爸爸姆妈年逾九旬后分别在2014年、2018年去了冥冥中的另一个世界。很多年前他们就办妥遗体捐献手续,最后时光里脑子有时会迷糊但这事始终不忘;姆妈还说过一句很上台面的“闪光”话语:这辈子给国家的就这点点了,不好赖的。他们认为很有亮点的生活曾被贬得一文不值,完成最后这点奉献就成了夙愿。
遗体捐献过程顺利,工作人员还算职业,虽然最后告别的地方极简陋,但“捐”本身就在践行豁达、超脱的理念,何必拘泥那些细节呢?冬至前有关部门来电:在某著名陵园竖立一块纪念碑,上面有当年度遗体捐献者姓名,家人可去祭奠。
于是,问题就来了。纪念碑上姓名按遗体捐献年、月排序,所以爸爸姆妈名字分别镌刻在相去不远的两块纪念碑上。每到清明、冬至,兄弟两人扫墓要买两捧花、两大家子十口人要鞠两次躬。有时无奈解嘲:成本多一倍、礼数多一遍。
因悖于“生同衾,死同穴”的传统文化,就有将父母名字“迁”到一块的念头;自忖也不是个离谱、更不是违反公序良俗的要求。但的确也有困难:遗体捐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前几年捐献者不多,一块碑能容好几年的“志愿者”安身;如今一年的捐献者名字就要排满两块纪念碑。密密匝匝的名字排列有序,如往后挪,空出来的那格很难处理;若事前预留,鉴于遗体捐献登记尚无法律强制力,如遇家属反悔,这个“天窗”怎么填?
随着文明、科学的生活理念普及,携手“遗体捐献”的夫妇越来越多。当年的海誓山盟“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死”听起来美好却不可“实操”;刻意为之的要么愚昧要么残酷。但若两个志同道合、突破俗念的夫妻为医学事业贡献了所有,最后还得隔着一段不可逾越的空间默默相望,说这多凄惨好像有点矫情,但尴尬总是难免。让爸爸姆妈的姓名挨在一起,对家人来说就为感受“精细管理”的那一点温度和情怀。
传统礼制通常夫妇墓葬“一体”,而墓碑上姓氏“描红”的就代表那位“没走”。哪天“同赴黄泉做好夫妻”了,将颜色改下便是,快捷且方便。相信当下没法将先后捐献遗体的夫妻名字刻一起,以后一定会有妥善之措。只是现在,有位亲戚听说捐献父母遗体了,有些不满地斜一眼:就这样送掉啦?没敢说姓名不在一起,怕被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