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一结果让国际社会大为失望,因为把马尔帕斯算在内,目前13任世行行长全是美国人。世界银行成立时,美国与欧洲就保持着“绅士约定”,默认世行行长都由美国人担任,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负责人则由欧洲产生。
这种运行了70来年的模式,在新兴市场国家蓬勃发展、欧洲经济疲软、美国甚至成为金融危机发源地的今天,早就为国际社会诟病。
新世纪以来,非西方国家多次试图改变世界银行的现状,包括行长产生方式。2012年的世行行长遴选时,除了美国提名的金墉外,还有来自哥伦比亚的奥坎波和尼日利亚的伊韦拉参选,这也是世行历史上的第一次,被视为世行转型的重要一步。因此,当金墉在年初辞职时,众多非西方国家都希望能更进一步,产生首位非美国籍行长,但事态发展仍然让人失望。
出现这一结果并不意外。特朗普上台后,在各个领域全面趋向保守和强硬,他对世行近年来的工作以及金墉本人的理念颇多微词。遇到能“换马”的机会,岂能错过。黎巴嫩的提名被撤回,据哈耶克表示,就是出于“其他政府的压力”。
世行成员国担心马尔帕斯按照特朗普“美国优先”的要求,过于偏袒美国利益。针对外界的担忧,马尔帕斯2月12日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署名文章《如果我成为下一任世行行长》中写道:“我相信,世界银行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走上成功的道路,让世界经济更稳定、更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