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从黑寂到高光·全球同步公布首张黑洞照片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4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乐见黑洞成“网红”
方 翔
孙绍波 画
  方 翔  

  昨晚,上海成为全球同步发布首张黑洞照片的六地之一,不仅证实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仍然成立,更让我们成为世界上首批看到黑洞的人。

  近百年前,爱因斯坦曾两次邂逅上海,介绍相对论,在中国学术界乃至民间引起巨大轰动,当时的“朋友圈”中都是相对论的话题,连徐志摩都写过文章。虽然大家对于相对论在物理学的真正意义并不很了解,却大大激发了国人对科学的兴趣。

  如果没有昨晚公布的照片,相信没有人会对如此专业的黑洞介绍有直观印象,但当我们凝视曾只存在于理论的天体——黑洞时,一切又那么具体,这或许就是黑洞照片的最大意义。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习总书记指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历史上,17世纪末的科学革命和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之间,是欧洲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的关键阶段,企业家、科学家和技术发明家之间的交流和传播,新技术新产品向社会基层的扩散和流动,都加速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和环境。今天,随着新科技迅猛发展,公众对科学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此次,黑洞成为全民“网红”,必将引发公众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

  今天,当我们打开社交软件,可以发现不少科普内容早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网红”:一个零下35℃肥皂泡结冰的过程,可以拥有54.5万个赞和6000多个评论。人们对于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学知识,始终充满着好奇和追寻之心,这就是科学发展最肥沃的“土壤”。

  如果说在近代,爱因斯坦、马可尼、玻尔等科学大家来到上海,引发中国人对于现代科学的关注。那么今天,当黑洞等一系列科学发现通过中国科学家的参与,成为互联网上的“网红”,无疑会让更多人因为了解中国的科技发展而自豪。

  科学是深奥的,但也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走出神秘、走下神坛,科学也可以成为公众追捧的“网红”。今天,在大众心目中播下一颗科普的“种子”,未来我们就会收获创新的“森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从黑寂到高光·全球同步公布首张黑洞照片特别报道
   第A05版:从黑寂到高光·全球同步公布首张黑洞照片特别报道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上海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新民环球
   第A2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2版:汽车周刊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昨晚我们见到 5500万年前的黑洞
乐见黑洞成“网红”
不是所有黑洞都适合成像
探索宇宙,中国科学家从未缺席
新民晚报从黑寂到高光·全球同步公布首张黑洞照片特别报道A05乐见黑洞成“网红” 2019-04-11 2 2019年04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