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王阿姨,是和我妈同时进的单位。年轻时人长得漂亮,还会唱沪剧、打篮球。她舍得用钞票,不少人说她想得穿,人称她为“时髦阿姐”。
过去每个月她领到工资以后,先是到南京路布店买块料子做衣服,再到食品一店买糖果糕点。穿得好、吃得好,成了王阿姨的生活习惯。尽管后来她结婚了,生了孩子,家里负担重了,但这一点她仍然未改。王阿姨对我妈说:有什么好改的呀?人活着就是要追求生活得好。
改革开放了,王阿姨紧跟潮流,外面时兴什么,家里就有什么,总是走在别人的前头。亲戚朋友中,她最早有了黑白电视机和电冰箱。我小时候非常喜欢到她家去看电视,还能吃到她买的大白兔奶糖。王阿姨退休后,热衷社区活动,歌唱唱、舞跳跳,生活过得充实开心。
因为独生子在国外定居,创业刚起步,希望母亲也来常住。好朋友们舍不得她走,说上海越来越好,劝她三思而行。最后王阿姨还是为亲情所累,干脆把上海的房子卖了,并把卖房钱资助了儿子创业。自己出国帮儿子做家务带小孩。其实国外的生活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王阿姨又不懂英语,缺乏交流的语言环境,文化观念差异形成的婆媳矛盾也产生了。读着老姐妹们在朋友圈发的信息,看着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王阿姨想重回上海生活。但老房子没有了,买新房缺少经济实力,儿子也帮不上忙。
人生想得穿本没错。只是生活小事可以想穿点,涉及“家计民生”的大事更要慎之又慎。一旦想穿了变成穿透了,泼水难收,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