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军界瞭望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联核动力轰炸机偃旗息鼓
闻敏
■ 图-95LAL样机
■ 米亚西舍夫的无人版M-60核动力轰炸机方案
  很长一段时间,围绕俄罗斯“海燕”核动力导弹的话题很火,其实在冷战初期,类似的核开发项目就很狂热。1946年初,美国启动研制核动力飞机,虽进展缓慢(九年后才有安装核反应堆却没有接通发动机的飞机升空),但苏联不甘落后,部长会议于1955年8月12日通过第1561/868号决定,责成航空工业部研制自己的核动力飞机。

  好高骛远一场空

  苏联好几家设计局同时接到任务,其中图波列夫、米亚西舍夫设计局负责飞机,库兹涅佐夫、留里卡设计局负责反应堆,所有研制均由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监督。之所以几家设计局同时开工,原因是苏联在该领域落后美国太多,国家希望以此培养工程师的竞争意识,千方百计地赶上美国。所有人都被告知,该项目关乎国家安全,务必尽力搞好。因此,工程师加班加点成为家常便饭,理论上可以晚六点下班,但谁敢这么做,他在同事眼中简直就是“美国帮凶”,也许第二天就甭想来上班了。

  研制的关键是反应堆,它能使飞机拥有无限的航程和滞空时间,几克铀就够飞上几十个小时,而且极端情况下,机组还要能在空中巡航两周。米亚西舍夫设计局的M-60核动力超音速轰炸机方案率先问世,本质是给原来M-50常规动力轰炸机装上留里卡设计局设计的开放式反应堆,而M-50耗油量惊人,根据测算,即便为其空中加油两次,输油500吨,也只能勉强飞到华盛顿再回来。为了安全,反应堆被塞进重达60吨的铅制密封舱,动力传输给机尾四台涡喷发动机。为弥补机组视野狭窄问题,计划安装雷达、电视显示器、潜望镜乃至自动驾驶仪。后来,米亚西舍夫局对反应堆防护措施没信心,便一步步削减M-60的机组人数,后来干脆推出无人驾驶版本,而且飞机起飞前,才把反应堆装上去,安装工作也由机器人完成,为此要对机场设施进行彻底改造,甚至要铺设厚达半米以上的新跑道。因为过于复杂,M-60方案尚在图纸阶段就夭折了。

  米亚西舍夫设计局又拿出M-30方案,它安装封闭式反应堆,尽管结构更复杂,但防辐射问题解决了。飞机应安装六台涡喷发动机,靠一台反应堆工作,必要时还可改烧煤油。机组防护装置的重量要比M-60轰炸机减半,因此飞机有效载荷提高到25吨。首架翼展约30米的M-30轰炸机原本计划1966年问世,但它也死在图纸阶段,因为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很不待见好高骛远却成果寥寥的米亚西舍夫局,不仅M-30方案下马,连单位都丧失独立性,转向航空火箭研制。

  脚踏实地也难成

  图波列夫局相对幸运些,一来它提出的核动力亚音速轰炸机的研制难度比超音速飞机小,二来现有的图-95轰炸机只要装上反应堆即可出击。1956年3月,苏联部长会议责成图波列夫以图-95轰炸机系列为基础设计核动力试验室,经费应有尽有。设计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尽可能缩小现有反应堆尺寸和重量,大家为减少每克重量而绞尽脑汁,谁取得进展就会获得丰厚奖励。最后,图波列夫局成功推出机载反应堆,样子像个大柜子,可以像积木塞进图-95飞机肚子里。

  很快,中亚塞米巴拉金斯克附近的机场上,以图-95机身中部建起反应堆试验台。令人欣慰的是,反应堆在测试中达到预定动力,说明技术过关,接下来要解决复杂的人体防辐射难题。经过艰辛探索,总设计师图波列夫用5厘米厚的铅板以及20厘米厚的聚乙烯和纯地蜡层组成的盒子解决了问题。剩下的就是空中试验了。

  1961年3月,机号7800408的图-95LAL核动力轰炸机飞上蓝天,它安装了一台反应堆和四台各1.5万马力的涡桨发动机,舱内还有各种传感器。飞机依靠航空煤油飞行,反应堆未与发动机相连,目的是检测和评估设备运行情况和驾驶员的受辐射水平。从5月到8月,该机进行34次试验飞行,表明驾驶员在两天飞行中受到的辐射量达到五个生物伦琴当量,超过现在核电站员工一年两个生物伦琴当量的辐射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按照要求,图-95LAL降落后,应隔离几天进行辐射洗消,而机组人员均由40岁以上且已生育子女的男性担任,但很长时间内,无人知道一旦核动力飞机出事后如何消除大面积污染问题。

  此后,图波列夫提出为机载反应堆安装降落伞的设想,以便在紧急时将核装置与机身隔离并实现软着陆,但为时已晚,因为此时苏联借助洲际导弹或潜地导弹可以更方便、更便宜地对美国发起致命攻击,核动力飞机已无用武之地。结果,试飞几十次的图-95LAL只能长时间停在塞米巴拉金斯克附近的机场上经受风吹日晒,后来飞机拆掉反应堆,移交给伊尔库茨克军事航空技术学校,在俄军改革年代中变成废铁。

  图波列夫局并不死心,20世纪70年代希望研制图-120核动力超音速轰炸机,但苏联高层完全没有兴趣,这一梦想宣告破灭。苏联解体前夕,还有人打算把反应堆装到图-142反潜机上,甚至好几次用安-22运输机进行搭载试验,不过再也没有达到以前的水平。闻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5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特稿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健康养生·专题/康健园
   第ZF01版:中缝2-23
   第ZF02版:中缝12-13
爱上网的军迷为什么栽了
苏联核动力轰炸机偃旗息鼓
新民晚报军界瞭望A22苏联核动力轰炸机偃旗息鼓 2019-04-29 2 2019年04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