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敏岚 金旻矣 裘颖琼
共赏百园之园,共品文化盛宴,共读植物全书,共上生态课程,共享智慧体验。今天上午,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万众瞩目中开园,本报记者首日抢“鲜”探访,用脚步丈量勾勒一个充满绿色理念、彰显东西融合的万花之园。
绿色理念无处不在
正对1号门的中国馆,成了开园首日许多游客“打卡”的第一站。中国馆造型如同一柄温润的“如意”环抱着山水。设计师把场馆置于层层梯田下,上面露出金色的屋盖,顶棚屋檐微微翘起,像鸟儿展翅一般轻盈,“笼罩”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奇花异草。一个巨大的下沉水院喷洒着水帘,让人如同站在雨天老房子的屋檐下,聆听淅淅沥沥的乐章。
不仅建筑有诗意,中国馆还是一栋“会呼吸”的绿色建筑。钢结构屋盖上装着1024块光伏玻璃,整个场馆犹如一个光伏发电站,光伏板之间有导雨槽,可以综合利用雨水收集和生态滴灌等技术。梯田则有着保湿隔热性能,降低建筑物采暖降温能耗。
同样将绿色理念融入场馆中的,还有汇聚世界园艺之美的国际馆。94把花伞,组成了一片独特“花海”,夜幕降临时,叶片上的投射灯营造出绚丽夜景。不仅如此,“花伞”的立柱可收集雨水,花伞上方则采用新型光伏发电材料,满足照明、动力等需求。
神奇植物引人入胜
除了中国馆和国际馆,“四馆一心”中还包括有着600多种珍贵植物的植物馆,游客可以在此遨游神奇的植物世界。记者看到,馆内的一片人工“红树林水下世界”引人入胜,用声光电技术再现红树林的奇幻美景。此外,蕨类、棕榈、多浆植物、食虫植物、苔藓等植物也展现了“植物王国”的妙不可言。
如果要说名字最难读的场馆,一定是“妫汭剧场”了。“妫汭”从何而来?相传上古时有野象危害人类,在娥皇、女英的帮助下,舜帝制服了野象,后人就把他服象而居的地方叫做“妫”,字形就像女子手牵大象。而世园会所在的延庆,就位于妫水河畔、长城脚下,故而得名。剧场的外形就像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时也展示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5G助力智慧世园
漫步园区,令人流连忘返的场馆比比皆是。美国设计师带来的“东西园”,分析中美全球空间环境,寻找东西方的“和而不同”;英国设计师受古丝绸之路的启发,用植物铺了一条“从北京到西方”的花园丝路,入口处是欧洲树种,核心区为北京乡土植物……这些展园,正在拉近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
34个省市的展园,也各有特色。一条茶马古道贯穿南北的的云南园,“旧境江南山水秀”的浙江园,粉墙黛瓦马头墙绘出徽州古村落的安徽园,水乡亭廊满载南粤风情的广东园……这些展园,正在展示源远流长的东方智慧。
不仅有绿色生态、传统文明和东西交融,世园会更有科技与时尚。作为首个有5G支撑的“智慧世园”,本届世园会将展示这一新型通信技术在远程医疗、无人驾驶、无人物流和无人机等多行业的创新型示范应用,5G体验馆中的无人机、无人驾驶、8K高清视频等5G应用场景令人目不暇接,机器人讲解员、咖啡师和保洁员也与游客频频互动。
风从长城来,春到妫水边,这样一个万花之园,正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