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跨越式大发展
松江残疾人加快奔小康
云间松江府,科创G60。
位于上海西南的松江府是上海昌盛繁荣的发祥地,文明教化开上海风气之先,一贯有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据《松江残疾人工作志》记载,早在1946年,松江就诞生了首家聋哑学校。在松江区残疾人联合会成立特别是机构正式单列设置以来的20年中,松江残疾人有了“娘家”,残疾人事业更是获得跨越式大发展。
2007年,松江区承办世界夏季特奥会部分比赛项目;2009年,松江区被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授予“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称号;2011年,松江区残联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并获得中国残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授予的“2007—2010年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称号;2012年,松江区成功创建上海首个“阳光家园”建设示范区;2014年,成功创建上海市首批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区。此外,松江区还先后获得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达标区等国家级、上海市级荣誉称号。
与20年前相比,松江残疾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过去五年中,松江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作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残疾人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围绕残疾人“服务、保障”两大体系建设推进救助保障,着力提高残疾人基本生活质量,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就业率达98%,确保残疾人享有基本教育,不断拓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内涵,为有需求残疾人提供的康复训练服务覆盖率达到100%。2017年和2018年,松江区先后将惠残实事列入松江区政府实事项目,努力在发展中补齐残疾人的民生短板。
从松江城区到田野阡陌,一张服务和保障的“大网”覆盖松江近2.3万名残疾人,“兜住”了残疾人的苦与愁,托起了残疾人的爱与梦。
1999年6月
松江区残疾人联合会召开第一届主席团会议。
2003年6月
松江区残疾人联合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
2008年2月
召开松江区残疾人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
2009年
松江区被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授予“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称号。
2011年
松江区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1年
松江区残联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07—2010年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2012年
松江区获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称号。
2013年4月
召开松江区残疾人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
2014年
松江区被授予“上海市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区”称号。
2017年
松江区将“做实做细做深康复服务,扩围提质增效,切实保障本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列入区政府实事项目。
2018年1月
召开松江区残疾人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
2018年
“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健康促进项目”被列入松江区政府实事项目。
大调研破瓶颈加强“最后一公里”
做实事促发展营造助残共享氛围
在过去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松江区残疾人工作进一步强调夯实基础,提升管理,将2019年定位为松江残联“质量管理提升年”,解决残联系统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2016年,松江区残联在全市残联系统成立唯一一个专门负责助残社会化工作的办公室,2018年调整充实领导小组,并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松江区残联社会化工作管理的实施意见》,针对助残社会化工作中带有普遍性的痛点、难点问题,进行明责规范的全过程精准管理,严守各个关口,确保效益最大化,让残疾人得到最优服务。近日,2019年新一轮的助残社会化项目招投标即将启动,与前几年相比,项目数量、内容都出现了显著变化。
统计显示,2017年和2018年,松江区残联分别推出了27个和26个助残社会化项目,总金额均超过700万元。2019年,松江区残联计划开展的社会化项目总数缩减为18个,资金量也减少约100万元。松江区残联负责人对此表示,虽然从数字上看项目数量和资金都有所压缩,从提质增效的意义上看,却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调整中,首先将过去一些因为金额较低难以匹配优质服务机构的项目合并同类项,通过资源共享的集约型优势,吸引优质服务机构承接项目,为残疾人提供更加精准和高质量的助残服务。同时,将过去一些不够接地气、群众参与面较小的项目如“特奥棒球队培育”“为盲人送阅读上门服务经费”等缩减或取消,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在需求面更广的助残项目上,体现服务的普惠性。
除了通过更加科学、规范、精准的立项提高实效,松江的助残社会化工作还在全市残联系统中首创增加验收和审价环节,开展全过程的评估和监督,将立项、招标、监管、审价、验收、付款等多个环节打造成为一个完整闭环。这些评估和监督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而是真真切切落在实处,据了解,在2018年末的项目评估中,有一个项目就因为低于80分而在验收付款环节被处以扣除部分款项,并且不再立项。
社会化项目的科学、规范开展,为残疾人更好地提供了专业化服务,推动松江残疾人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的成绩。就拿文体活动来说,已涌现出一批代表上海参加全国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的残疾人游泳选手、旱地冰壶选手等,还组建了一支由10余名松江年轻人组成的轮椅击剑队,弥补了上海本土运动员日渐匮乏的局面。
今年3月,松江选手先后代表上海参加了全国第10届残运会暨第7届特奥会和第三届中国残疾人冰雪季运动季的旱地冰壶比赛,分别获得智力组的亚军和听力组冠军,同时,还在第三届中国残疾人冰雪季运动季中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个人奖,展现出松江残疾人积极向上、自强拼搏的精神面貌。
2019年聚焦“质量管理提升”
补短板提质量促发展
残疾人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是评判残疾人工作水平高低的最高标准。2018年松江区残联班子成员分头带队,深入全区17个街镇,深入村居,深入残疾人家庭,重点聚焦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做到了调研主体和调研对象覆盖100%和问题解决率100%。
2019年,大调研工作进入常态化,松江区残联持续推进抓实群团改革工作,把残疾人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特别是针对一些个性化问题和工作空白点,重点破题,织密对特殊困难残疾人的保障网。
今年新春来临之际,松江区残联会同各街镇残联工作人员,挨个走访全区渐冻人家庭,为这一特殊群体送去温暖和关怀。在车墩镇,常年躺在床上的马女士日常主要靠年近八旬的老母亲照顾,力不从心的母亲对女儿十分愧疚:“女儿都生褥疮了,我却没有力气帮她翻身。”
像马女士这样因为家属有工作而全靠年迈父母照顾的渐冻人还有不少,松江区残联当即精准施策,将在年内推出面向全区渐冻人、困难孤残人员、失独家庭及其他特困残疾人的服务项目,包括提供健康培训、心理疏导、上门指导照料等内容,缓解生活窘境,提升特困残疾人群体的幸福指数,让他们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松江区还在全市率先关注到“三阳机构”学员的健康状况。2018年,为进一步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助推松江全国健康促进试点区建设,松江区将“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健康促进项目”列入松江区政府实事项目,组织推进残疾人康复技能培训,宣传推广康复知识,设计康复项目,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在各基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及残疾人中,广泛开展中医手指操康复专项技能培训。同时,对“三阳机构”残疾人和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知识、健康支持工具的使用和实用康复器具使用等三方面内容的培训,帮助残疾人学会实时掌握个体健康状况。
回望过去20年,松江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法治建设、社区残疾人工作等方面都取得较大成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松江区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也越来越温暖。历年来,在无障碍电影放映、“爱在松江”残健融合城市定向赛、“残疾人看松江”等大型活动中,活跃着许许多多热心志愿者的身影。
2019年5月19日是第29次“全国助残日”,5月13日至19日是第20次“上海助残周”,期间,松江区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将带头走访慰问困难残疾人家庭及有关单位,松江区庆祝第29次“全国助残日”暨第20次“上海助残周”文艺汇演及“盛世华诞、携手筑梦”残疾人艺术作品展也将相继举办,营造更积极向上、温暖如春的社会氛围,让广大松江残疾人与全社会一道,在同程小康的道路上加速奔跑,迎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