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国艺术节的结缘,始于1994年。那年的8月,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在兰州举行。我当时是甘肃省陇剧院的一名青年刀马旦演员。
大概是出身梨园家庭又从小学戏的缘故,我对戏曲有一种特别的痴迷。那次的中国艺术节,一下子集中了全国大小剧院、精彩剧目到兰州展演,使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激动得无以复加……
进入新的世纪,我走上了舞台剧导演的道路。
最初当导演的时候,对自己的作品能登上中国艺术节,感觉是一个遥远的梦……梦虽遥远,但我悄悄地把它当成我导演之路上的一根标杆。记得是2005年冬,在山东淄博排五音戏《云翠仙》,我颈椎病严重发作,疼得死去活来,但我戴上颈托咬牙坚持排戏。合成彩排时,我已站不得、坐不得,只能躺在简易床上指挥全剧合成工作。后来,这部戏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拿到多个奖项,我个人也获得了文华导演奖。在一片祝贺声中,我止不住泪如雨下。
2001年,我告别了兰州,调到了广东佛山青年粤剧团;2004年,又离开佛山,调入了上海京剧院。在我心里,上海是我第二故乡,它见证我从默默无闻的戏曲演员成长为上海京剧院的一级导演。当我的导演手段越来越丰富,执导的舞台剧越来越多时,心中那个中国艺术节的梦,似乎越来越不清晰了——我宽慰自己:把戏排好即可,至于作品是否能上中国艺术节,是否能得大奖,且看缘分吧。
梦是淡了,门却开了……2010年5月,我导演的秦腔《大树西迁》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2013年10月,我导演的五音戏《云翠仙》参加了在山东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2016年10月,我导演的评剧《安娥》和京剧《庄妃》双双参加了在陕西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如今,我又带着上党梆子《太行娘亲》回到了上海,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我是幸运的,我导演的五台戏连续参加四届中国艺术节。
《太行娘亲》能二度登台沪上,委实不易。去年,《太行娘亲》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饰演赵氏的陈素琴和饰演梨花的张晶双双摘得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实现了上党梆子演员白玉兰奖“零”的突破。这次,《太行娘亲》又入选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再度来沪,陈素琴更是凭借此剧夺得了文华表演奖。这三年多来,全体演职员为这部戏的创作排演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努力,我见证并参与了他们的努力。
上党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而山西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则是上党梆子这一剧种的领头羊,在当地有着非常广泛和深厚的观众基础。他们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与太行山同质——朴实、坚韧。在创作中,我们紧紧地把握住这一点,努力使作品气质与剧种气质及地域特色高度吻合。为此,我始终不渝地抓住“以人物为本、以简约创美、以独特出情”的创作原则,发挥太行山的剧种特色,妥帖演绎太行山的动人故事。
我坚持,导演应该“死”在演员身上。我是演员出身的导演,除了把控全剧的二度创作,我更愿意带领演员一起完成人物的塑造。
蓦然回首,《太行娘亲》已是我三年前创排的作品。三年来,又有多少台作品经我之手搬上了舞台?没有细数,我只管执著向前。对我来说,前进的道路上有一个信念是不会变的:戏,还要一部一部地做下去;梦,还要一次一次地尽心去圆……
十日谈
责编:杨晓晖
我与十二艺节
两出新出炉的舞剧里,一批80后的舞剧新锐正在自信地开疆拓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