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5月1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我们的客人
任湘怡

  任湘怡

  最近我挺想去看一个展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展览中的231件文物,来自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中亚腹地。这个地区,波斯人统治过、亚历山大远征过,又曾纳入大月氏贵霜帝国的版图。多个文明在这里交汇,留下印记。这也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一个分展览。

  据看过的人介绍,其中的一个展厅,大型的金冠、小型的金饰,在幽暗的布展空间中熠熠生辉,仿佛连墙壁都会发光。一批来自贵霜帝国的贵族墓葬,向2000年后的人们展示游牧民族的穷奢极欲。

  这些文物是中国观众的“老朋友”了。2年多来,它们在一个又一个城市中展出,像是一群旅人,从一个驿站到下一个。

  这是一批背井离乡十余年的“旅人”。2006年,在联合国的帮助下,阿富汗精挑细选了200多件精品,赴多个国家巡展。正是这一年,塔利班东山再起,重新占领了阿富汗大部分领土。文物的世界巡展,与其说是向世界介绍阿富汗,不如说是远走避难。从那时起,它们开始辗转于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再没回到故乡。

  2017年,这批文物在故宫的展览结束后,原计划的美国展览突然因故取消。如果不回阿富汗,就需要继续巡展。中国的多家文博机构举起了“接力棒”,敦煌、成都、郑州、深圳、长沙,都留下了这批文物的足迹。

  用巡展的方式保护,对这批阿富汗文物来说,是不幸,更是幸运。不幸的是有家难回;幸运的是,世界上有一群热爱文化、珍惜历史记忆的人们。

  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西域,联合阿富汗的大月氏王国共同抗击匈奴;公元628年,玄奘西行,取道阿富汗进入印度;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隶属安西都护府的阿富汗,出兵勤王……我们的历史,与他们的历史,曾如此密切。或许,金冠展品主人的家族,曾与汉朝交往;或许,展出的某些器皿,出自东方古国的工匠。

  人类发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如藤蔓牵扯,或同源或分支,有交融有影响。守护文物,就是守护记忆——我们的、他们的、大家的。

  丝路之上,黄沙漫漫。依稀听到地上地下的文物,如历史的回声,喃喃低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都市小区
   第A09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2版:美美与共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别报道
   第A13版:美美与共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别报道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新品首店如潮 文艺范儿更足
艺术展现 街头文化
我们的客人
新一批“劳模创新工作室”诞生
浦东66场活动助推“家门口”创业
工程院院士为浦东小院士颁奖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6我们的客人 2019-05-17 2 2019年05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