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4月26日前后,在皖南何家湾一次反击日军“扫荡”的战斗中,张洁亚英勇牺牲,年仅18岁。当地安徽村民宋家三代人接力79年,守护着她的墓地。他们期盼能在上海找到她的家人, “以告慰烈士在天之灵”。当地退伍军人、志愿者胡食万为此多方奔走相助,并通过本报为烈士寻亲。
15岁参加新四军
记者了解到,张洁亚1922年4月出生于上海,是原嘉定西王家宅人。1937年,才15岁的她,从黄浦江畔来到安徽皖南的新四军部队,成为一名抗战女兵,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因为文化低,一开始学习跟不上,张洁亚很着急,经常一个人拿着笔记本,抄写课堂上讲过的各种习题问答,花了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做好作业。学习结业后,她到新四军保安医院工作,当了一名会计。
舍命保军饷账册
1940年,张洁亚调任繁昌地区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军需处出纳员。4月26日前后,在日伪的一次“扫荡”袭击中,因身带很多钱币和账册,行动不便,张洁亚中弹受伤,她不顾一切地把军饷和各种财务账册等藏到草丛深处。为了避免敌人发现,她又强忍剧痛,带伤爬到另一个地方。由于流血过多,张洁亚最后不幸殉职。而她保存的军饷、账册,完整无缺地回到了我军手中。
1952年3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区政治部给张洁亚颁发了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遗憾的是,部队一直没有找到张洁亚烈士的家人。
三代人守墓79年
张洁亚烈士牺牲后,被当地安徽南陵县何家湾南山村的村民就地收葬,并被当作亲人一样守护,特别是村民宋家三代人79年守墓不断,代张洁亚的家人祭奠烈士。
“南山脚下南山村,南山村宋家老坟葬着一位新四军!” 今年4月7日,当地退伍军人、志愿者胡食万和朋友驾车到南山村的山庄聚餐,听山庄老板光瑞林说起了这个故事,说自家老坟有一座新四军烈士墓,“当年我母亲的爷爷把烈士遗体迁回家守护,他去世后,我的外祖父宋德玉‘接班’继续守墓。外祖父离世后,我的母亲宋玉梅和父亲成了第三代守墓人,守护至今。”光瑞林表示,由于年代久远,从未有烈士家人或家乡人前来探望,“如果现在能找到她的亲人就太好了!”
听完故事,胡食万深受感动,“正好是清明时节,我想也去祭拜一下烈士,亲眼看看新四军与老百姓的鱼水情!”
宋家屋后有个小山坡,山间小路向上蜿蜒就到宋家的坟山,烈士的墓碑端立在老坟中间。
“民国二十九年四月,三支队司令部军需处出纳员张洁亚墓”。胡食万在烈士墓左前方半蹲,轻声念出烈士的一生。“来之前我以为是无名烈士,没想到碑文这么清晰可见!” 他决心尽全力帮烈士找到家乡和亲人。通过各种途径,胡食万从《普陀区长征乡志》上看到了其中记载的烈士事迹,原来,过去的“沪西王家宅”,现在已经属于长征镇。“烈士牺牲时,可能刚过完18岁生日,多么年轻的生命!希望她的亲人能尽早来看她!”但普陀区相关部门经过努力,也还是没有找到张洁亚的家人。
一篇网文获线索
胡食万又发现了另一个线索,在一家“怀旧影苑”网站上,一位网友于2011年9月10号曾发布《美丽人生》一文,有一段文字提到张洁亚,其中说到,1938年初,上海煤业救护队二百多人集体参加了新四军。毛维青就是跟随煤业救护队来到皖南的,在教导队女生八队集训了一段时间后,她被调到新四军军部机要科工作,和她同去的还有四人,她们是新四军第一代女机要员。毛维青阿姨深情地说:“我为我们女生八队骄傲,八队的女兵们没有一个叛变的。” 毛维青还回忆道,八队还有一位年轻的上海姑娘叫张洁亚,学业结束后她被派往新四军三支队做会计,在一次与敌遭遇战中受了重伤……还有比这些女战士更圣洁更美丽的吗?还有比这些女战士的人生更璀璨更绚烂的吗?
胡食万告诉记者,查找资料得知中央电视台今年清明期间报道过《清明时节 97岁女兵祭奠昔日战友》的新闻,正是毛维青前辈的事迹。“据此线索,我们将联系浙江新四军研究会,看能否联系上毛维青老人,来了解张洁亚烈士的更多信息。”他同时表示,“新民晚报读者多影响力大,也希望通过晚报的报道,帮烈士寻亲!”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