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6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沁鑫 重生之后
张英
  ◆ 张英

  出席了5月15日开幕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让文明之间相互碰撞,同时,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到世界,作为戏剧工作者,责无旁贷。”

  26 岁以前,田沁鑫留长发,穿白裙。而后,她开始用男性的视角看世界,一头板寸短发。2017年的一场大病,让田沁鑫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亦让她内心沉睡已久的女性意识苏醒,烫起了头发。

  去年,田沁鑫出任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身份转变,肩上多了沉甸甸的责任,也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积极的变化。

  1 新工作让她更从容沉稳

  田沁鑫变得清瘦了,人也变得开朗豁达,不像以前那样羞涩内向。

  去年,她关掉了自己的公司。运营公司时,没日没夜地熬夜,从投资人到搭建团队,剧目的策划到演员挑选,剧本修改到排练演出,她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操心。现在,尽管依然从早到晚奔忙,但相对有规律的生活,让她更富有朝气和活力,多了几分干练,走路的步伐也快了。在剧院的办公区里,她声音洪亮,满脸笑容,和来来往往的同事们谈工作有关的事情。负责一个国家剧院的艺术原创,生产代表中国话剧艺术水平的原创剧,让她肩上多了沉甸甸的责任,也让她的脚步多了一份沉稳。

  “中国要有与之相符的、有大国气象的戏剧在国际舞台上交流,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理想、责任和义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戏剧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不管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都需要做好中国式表达,这样才能与世界戏剧并驾齐驱。世界知名剧团,都有展现本国气质的戏剧,我希望中国国家话剧院,可以将中国故事以现代视角展现给世界。”

  被任命副院长,田沁鑫开始很意外,转念又想剧院需要一个业务干部,具体负责剧目的策划和创作,“好像我还有一点经验,能够帮助剧院的戏,有点不一样的呈现吧。”

  身份转变快一年了,有规律的生活,让她的脚步多了一份从容,而繁忙的工作,也让她多了一份沉稳。

  “我觉得挺有意思,曾经我问过自己,能不能过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的生活。我现在还是会迟到,从艺术家转向一个管理者,有一个转变的过程,需要做些心理调整,我正在慢慢适应。”

  她的办公室每天很热闹,一会是部门主管来了,一会是谈剧本的年轻导演,田沁鑫就这样一波波地接待。办公室里摆着的是前任副院长留下的柜子、沙发,她摆上了自己喜欢的茶壶茶碗,工作累了就坐下来喝喝功夫茶,看看四周几盆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绿色植物,既洗眼也让大脑放松。

  2 最好的题材永远来自人民

  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田沁鑫也是出席这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嘉宾。田沁鑫很喜欢费孝通提出的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去年,首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田沁鑫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艺术教育”的提案,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提升人们的艺术兴趣和素养,改善人际关系,从而了解、认知中华文化。

  “只有对中华文化有深入的认知和审美,才能对中国文化热爱,才能真正爱国,也唯有对中华文化深入了解和体悟,我们才能够对西方艺术有鉴别能力。现在政府鼓励文艺院团进校园,在青少年中普及艺术常识,培养他们对传统文艺的兴趣,这项工作非常好。”

  结合自己近几年的观察与调研,田沁鑫呼吁政府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广大群众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将美育工作纳入具体的政府职能之中,“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基层的工厂、街道、社区,实行联动,全社会系统性地开展艺术教育普及工作,引导观众的审美取向,提高其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国民人文素养。”

  首次当委员,她变成一个虚心的学生。在分组讨论会上,拿出了笔和大本子,记笔记认真、聆听其他委员发言,是田沁鑫做得最多的事。

  “我喜欢中国文化精神,一直在探索用通俗而又不失美感的语言及内容方式,来讲述我喜爱的中国故事。中国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想象力的民族,我们现在讲文化创新,就是先要搞清楚文化创新的基础是什么,基础肯定是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我们可以学习西方技术,但不是照搬西方形式。”

  田沁鑫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文化振兴尤为重要。而对文化文艺工作者而言,最好的题材永远来自人民,最大的幸福是被人民认可。

  田沁鑫目前正在参与创作一部反映脱贫攻坚工作的大型民族歌舞剧《扶贫路上》。这部剧是根据广西百色地区脱贫攻坚的真实故事改编创作的,田沁鑫和剧组成员多次走进偏远地区,和农民面对面谈心,跟着村第一书记挨家挨户走访调研采风。“我们用这个作品,为党中央的决策点赞,为工作在一线的党员干部点赞。”

  在全国两会上,她提交的是关于陕西一带地方优秀戏曲剧种的原生态保护的提案,“新时代,传统戏曲究竟该如何寻求突破,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根性,不能把自己真正的传统、好的元素破坏掉,凡是有破坏中华优秀文化的,我觉得都是欠妥的,但是利于戏曲元素的新发展这种探索,我觉得是可取的。”

  3 自称“阿拉是上海人”

  作为土生土长得北京人,田沁鑫对上海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这次,田沁鑫应中国大戏院的邀请,出任艺术总监。除了负责“2019国际戏剧邀请展”的剧目策划工作外,她的作品以及她指导的上戏青年话剧团都将在这里演出。

  田沁鑫喜欢上海。这里有她喜欢的老洋房、法国梧桐、干净的街道,还有她喜欢的作家群。但真正让她爱上上海,想为上海这个城市做点事情,甚至作为杰出人才,加盟上海,为上海的文化艺术事业添砖加瓦,还是因为2017年的那场病。

  “那一年,距离我的处女作《断腕》首演刚好20年,我当了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指导我的毕业班学生复排了青春版《狂飙》,然后,突然我就倒下了,被送到瑞金医院,在医院病床上躺了44天。”

  田沁鑫患的是胰腺炎,每天要做抽血和化验。第一次住重症监护室;第一次持续22天不能喝水和吃饭,像是辟谷和做内观,所不同的是,身上插着维系生命的管子,有输药用的,有进食进水的,有做血透用的,有输液用的。

  这44天住院的经历,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历险之旅,令她毕生难忘。“我亲眼看到,重症监护室里4个年轻的患者去世,我心情很沉痛,被迫感知生命的无常,被迫考虑生死一世。”

  “我经常跟朋友说,我第二次生命是上海给的。”住院期间,田沁鑫觉得自己的女性意识被强烈唤醒了,“住院前,我的整体气质很中性,连发型都是板寸,挺像一个干净单纯的小和尚。出院后,感觉我的命运守护神换掉了,就突然特别想烫头发。”

  出院那天,田沁鑫对着瑞金医院院长傅培彬的雕像鞠三个躬,“我当时忍不住,哭了!” 

  田沁鑫从此自称“阿拉是上海人”。

  “我在上海继续调养了半年,对上海有了特别的感情。”田沁鑫花了一年时间休息,调整自己的状态。她懂得了生命的珍贵,决心把精力花在艺术创作上,不想再开公司和满社会打交道了。

  她感恩上海这座城市。虽然马丽医生跟她说,出院后一两年里都要,减少工作,少排戏。但当88岁“高龄”的中国大戏院修旧如初,聘请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期盼与她深度合作时,她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个邀请。

  这座拥有88年历史的建筑,位于牛庄路704号,毗邻人民广场和南京路步行街,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带有“中国”名称的历史性老剧场。“中国大戏院的名字就特别有吸引力,它是传承的礼物,是文化再发展的平台。上海没有门户概念,戏剧氛围较自由,也不会拘泥于(只看)某个流派。我们会邀请世界优秀的导演为这家剧场量身定制,让中国大戏院成为世界艺术家的汇聚地。”

  在未来的日子里,因为这些工作,田沁鑫将会频繁来到上海。

  “海派文化在戏剧中的体现就是海派戏剧,海派戏剧最早的发祥地就是上海。未来中国大戏院能够呈现更开放的形态,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承,原创戏剧的孵化,国际精品剧目的汇聚,还有青年戏剧人的实践。” 

  中国大戏院将逐渐成为田沁鑫导演作品的上海首演地。

  “我们家祖上三代都是北京人,但我也喜欢上海,我把它当成我的第二故乡。”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话题/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广告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奥地利
   第A24版:匈牙利/新民海外
田沁鑫 重生之后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A12田沁鑫 重生之后 2019-06-02 2 2019年06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