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6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些花儿,青春谱芳华
家 伶
▲ 新民晚报一九六五年三月二日头版
第一排左起:丁玉华、王鹤星、胡海花,第二排:李祖华、陆英美、李素琴、徐静芳,第三排,何菊梅、尤凤芳、林梧贞
半个世纪后的重逢,前排左起:丁玉华、王鹤星、胡海花,后排:李祖华、何菊梅、尤凤芳、陆英美、李素琴
尤凤芳韩其全结婚照
  ◆ 家 伶

  编者按>>>

  新民晚报曾在1965年3月2日头版刊登过《十朵红花向阳开——东海舰队十个上海籍女战士学习雷锋记事》的报道,五十多年后,10朵“红花”中的8位上海女兵重聚一堂,共同回顾部队红色基因,叙说往日的梦想与精彩……今天,新民晚报纪实版刊登她们半个世纪之后的聚会,今昔两张合影的对照,彰显了这些女兵在军营里成长的火红青春,时间的沧桑显示出对岁月的缅怀,以及今日的安好。

  54年前的1965年3月2日,《新民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的《十朵红花向阳开》文章,讲述了曾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称号的十位上海籍女战士的先进事迹,她们1961年分别从上海第八女中、第九女中、培明女中等学校报名入伍,经过部队几年的艰苦磨练,在通信保障方面恪尽职守,努力奉献,分别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五好战士、技术能手,先进事迹被多次宣传表彰。她们的名字是:何菊梅、胡海花、王鹤星、李素琴、尤凤芳、陆英美、李祖华、徐静芳、林梧贞、丁玉华。

  不久前,“十朵红花”中的八朵红花在上海喜相逢(林梧贞年初离世,徐静芳身体欠佳未到),年近80的姐妹们说:“我们聚会怀念曾经火热的军营生活,我们不是姐妹胜似姐妹,战友之情永生难忘。”

  胡海花

  关键时刻显身手荣立战功

  胡海花就读于上海市第九女中初级中学,当年西藏部队来学校招军事翻译,学校推荐了胡海花,可惜她通过了政审,却体检不合格。当海军来学校招兵时,因为之前政审过了,胡海花直接被招收入伍。

  参军到了部队后,胡海花才知道原来工作就是接电话,不但要把几百个电话号码背得滚瓜烂熟,而且面对蜂拥而至的电话亮灯,必须分辨轻重缓急,迅速接通。于是,每天念经般地背诵电话号码开始了。胡海花说:“我夜里醒来也会爬起来背,有时候半夜里和王鹤星两个人一起对背,一定要记牢再睡下。”“那个时候年轻啊,十几岁的小姑娘,记性好,几百个号码我差不多一星期左右就背熟了。”

  胡海花回忆起上世纪的崇武海战,那天她值班时,指挥所来了一个电话,命令一定要立即接通,情况十分紧急!由于业务熟悉,平时积累了经验,记住了很多迂回线路,胡海花克服线路障碍,几经迂回终于接通了这个非常重要的电话,为此胡海花荣立了三等功,这也成为她部队生涯最大的亮点。她说:“这是我人生最光彩最值得骄傲的事。”

  何菊梅

  扔手榴弹紧张得差点闯祸

  初中毕业前,张家口市军校先到第八女中招生。何菊梅的父亲不同意女儿去,一是觉得太远了,二是何菊梅的大姐1956年支援大西北去了,哥哥也去了外地。父亲对何菊梅说,妈妈不在了,哥哥姐姐也在外地,你不能再离开上海了……何菊梅只好放弃。

  后来海军又来招兵,何菊梅首先问:“你们招的兵分到哪里?”’招兵同志回答在上海。何菊梅回家和爸爸商量,“爸爸认为在上海挺好,我也以为每周都可以回家。等来到部队,部队有规定士兵一般不能回家。我刚去没几天想家了,只能一个人跑到没人的地方偷偷地哭。”很快当时的老班长陈秀莲知道了,她像大姐姐一样找何菊梅谈心,做思想工作,慢慢地疏导,何菊梅渐渐适应了严肃紧张的部队生活。

  爱哭的女孩子胆子也小。在部队,女兵与男兵进行同样的训练:跑步、打靶、扔手榴弹……

  “我扔手榴弹差点闯大祸,”何菊梅说,“我拿着真手榴弹,拉了引线,紧张得手直发抖,不知道如何是好。幸亏旁边的副连长赶紧帮我把手榴弹扔出去,太危险了!这件事后来一直被他们当笑话讲。”

  胆小、天真的何菊梅,工作上却是一把好手,学习能力很强,学会了很多技能,不仅会接电话,还会修电话。柔软的女孩惹人爱,到了符合谈恋爱的条件后,部队的一位大学生军官爱上了何菊梅,最后成了她的丈夫。

  王鹤星

  脱胎换骨的部队生活

  王鹤星开门见山:“8年部队生活让我学会了怎么做人。”她解释道:“之前在学校里只注重分数,一般成绩好的学生不太会将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同学,到了部队之后,我才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经过部队锻炼后,王鹤星的母亲直言女儿像换了一个人。“王鹤星说,“我入党以后,真正觉得人要大公无私,不能为自己一个人着想,集体观念很重要。”因为有这种精神和品质,王鹤星从部队复员到上海市长途电话局维修公司后,被推选为工会主席。

  虽然后来在地方上工作了很多年,但王鹤星说,是8年的部队生活奠定了她整个的人生观。她说:“我原来胆子小,经过部队锻炼后不怕艰难困苦,越困难的地方越锻炼人。当过兵的人没有畏惧感!”邻居对她的评价是4个字:脱胎换骨。

  “人们都说我们是十朵红花,我觉得金花、银花、包括如今的万紫千红各种花,其实都很优秀。比我们后面当兵的66年、70年的兵,到了地方后,都比我们工作出色。”

  徐静芳

  电话机就是手中枪

  1965年3月的《新民晚报》这样报道:

  当这群姑娘第一次穿上崭新的女式海军服时,心里都乐得开了花,脑子里飘浮着各式各样的想法。李素琴想当刘胡兰式的英雄;王鹤星希望到军舰上去迎风破浪;胡海花、尤凤芳等却想到最艰苦的前线去杀敌立功;想得最简单的徐静芳也想有一支枪。却不料她们都分配在电话机总机房里,整天和耳机、电键打交道,心里真有些不乐意。连长和班长知道她们这些想法后,多次和徐静芳们谈心做思想工作,把这些糖水里泡大的姑娘培养成真正的战士,真是花费了一番心血啊!

  徐静芳曾写了这样一首小诗:

  电话机就是手中枪

  当兵都有一支枪,

  我的与众不一样,

  塞子、电键和耳机,

  紧握手中如刀枪。

  韩其全、尤凤芳

  为了工作分居20年

  尤凤芳在部队服役13年,是“小花”中留在军营里年头最长的。

  尤凤芳1961年在上海入伍后,先是当话务员,后来调到了机务组修仪器。1969年尤凤英与技师韩其全喜结连理,新婚燕尔韩其全就被组织外派执行任务,结束后回到宁波东钱湖部队。

  而尤凤芳在上海生下儿子后,1974年从部队转业到上海邮电交换机厂工作。由于表现突出,专业技术出色,被单位派出援外,回国后又被组织送到邮电部厂长进修班学习。改革开放后,邮电部工业局与比利时合资,成立了上海贝尔公司,尤凤英担任了部门经理。1990年韩其全终于回到上海,结束了20年的夫妻两地分居生活。

  追忆往昔,尤凤英由衷地感慨:“我们晚年生活很幸福,我们很知足。”

  陆英美

  “很严格”的训练使我一生不犯错误

  采访陆英美,她一直在强调“很严格”这三个字,她说:“刚入伍,对严格的部队生活非常不适应,连小说也不能看,也不能单独外出,作息时间都有严格规定。”

  陆英美是单亲家庭,不爱说话,每周的班务会班长要求每个人必须发言,内向的陆英美就这样慢慢练了出来。

  部队不仅要求严格,还要能不怕吃苦。陆英美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时候学雷锋,天不亮就要到家属宿舍倒粪便,大粪桶很重,粪桶必须倒干净,但大家都抢着干重活、累活、脏活,唯恐自己落后。

  陆英美说:“严格的部队生活,让我这一生都不会犯错误。”

  有意思的是她与丈夫的邂逅。第一次是在麦贤得英雄事迹展览会上,陆英美担任讲解员,而他是其他部队派过来工作的,两人认识了。第二次是在列车上,陆英美学雷锋到铁路上当义务列车员,他也去了。第三次是军训队到学校去,两人又碰面了。就像上天注定的缘分,一根红线将他们连结到了一起。

  李素琴

  不懂“后门”是什么

  从学校直接到部队,很单纯,不知道到部队干什么就入伍了。

  “当了8年兵,是我青春的写照,是我们人生中最精彩的一段岁月,”李素琴说,“那时当兵是很光荣的事,不少人说我们是开后门进部队的,我们都不懂‘后门’是什么。”

  复员之后李素琴换了很多种工作,但不管到哪里,别人对她的评价都是不怕吃苦、不甘落后、善于学习。

  李祖华

  带着书包去了部队

  “那年7月底,我在家里复习准备考高中,班主任找到我家里,告诉我海军在招无线电兵,家里好几个人在无线电厂工作,都认为挺好的,于是我就去报名并被录取了。我以为是去读书的,还带着书包,就这样到了部队,开启了一段崭新的人生。”李祖华这样回忆道。

  丁玉华

  为上海兵增光

  丁玉华是从市九中学初中毕业后入伍的。在部队服役了4年,早上出操,晚上紧急集合,从不习惯到习惯。班里开民主生活会,大家说上海兵不能娇气,她就从吃大蒜做起,把大蒜包在馒头里,一口吞下去。她说,凡事要为上海兵增光啊!

  后记: 这次退伍女兵聚会,来的不仅有当年新民晚报道过的8朵“红花”,还有各个时期入伍的“红花”,三代曾经的东海舰队通信女兵欢聚一堂。年龄最大的是80多岁的老班长林凤兰,她1956年入伍时,还经历了语文、数学考试,最后录取的只有五六个人。当年18岁的大姑娘,如今已是八旬老人的“大姐”,仍然精神矍铄,英姿不减当年。而与会的老站长徐顺菊,1960年入伍,工作勤恳,技术过硬,曾两次在执行重要任务中荣获三等功。

  朵朵红花向阳开,青春作伴谱芳华。女兵们昔日英姿飒爽的模样,在今日挺得直直的腰板中、微笑中还能寻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话题/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广告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奥地利
   第A24版:匈牙利/新民海外
那些花儿,青春谱芳华
新民晚报纪实/星期天夜光杯A20那些花儿,青春谱芳华 2019-06-02 2 2019年06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