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艺节的参演和参评作品是新的,又大多是经过反复试演、打磨的,比如5月30日“再次”亮相的《敦煌女儿》。说再次,是因为这是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带领团队勤耕8年实现的一个舞台梦,即便不算上8年间从选题构思到几番推倒重来,自去年4月第一次彩排演出算起,又经过了一年零38天的打磨,连原型樊锦诗也是第五次坐进剧场。说再次,也是因为《敦煌女儿》在正式亮相十二艺节前还特地到200公里外江苏海安大剧院“模拟考”了一次,舞台上的点滴呈现都是对照录像,精确到分秒的,都是字字词词精雕细琢的。
当谢幕的掌声响起,樊锦诗和常书鸿、段文杰等几代学者扎根大漠、为敦煌学研究奉献一生的故事,感动了观众;与此同时,上海沪剧院8年打磨终亮剑的精神也叫人感动。文化创作要出“新精品”,或许正需要这一份对“新”的耐心,每一点一滴的创新背后,都凝结着对舞台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