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佳士得官网显示,受损的那组画创作于1889年,估价显示为150万至250万港币 (约130万至219万人民币),如果需全额赔偿的话所要支付的代价不小,不少人替熊孩子的家长捏了一把汗。不过事情似乎并不像网上猜测的那样严重。在记者向拍卖行方面核实信息时,拍卖行回复:“就拍品编号1393任颐《花鸟四屏》于展览期间遭到意外损坏一事,佳士得香港已通知委托方,并已撤拍该拍品”。对于后续防范措施的追问,拍卖行不多提,以公关部门发布的回应为准,态度相当克制。根据了解,网络上传播出来的拍品受损照片,也并非是佳士得拍卖行官方传播出来的,而是由参观者拍下后上传网络的。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应该冷静看待拍品受损,不必一惊一乍,理由有三。其一是任伯年作为清末海上画坛的巨匠,花鸟作品存世量不少,受损拍品还不至于被形容为一件“价值连城”“举世无双”的孤品,因而于画坛而言,这次作品受损事件并不会有太多的影响。其二,正规的国际拍卖行在作品上拍前上了保险,只要损伤并非蓄意,保险公司能够担起责任。其三,从照片上看伤损,而非网友所说的“撕毁”那么严重——一条斜线横穿,这种“轻微伤”在修补领域是入门级的,且上海修复高手不少,修复起来谈不上难题。
据艺术评论人奚耀艺透露,受损作品由保险担责,“(画作)现在是去修了,应该通过装裱能够恢复原样,作品有保险,费用不成问题。没有了解到其它追责问题,只是进行了撤拍和修裱,修复好以后如果看不出痕迹,一般不太会影响这幅画以后的拍卖价格。”而当记者和多位拍卖行业内人士聊起此事时,得到的答案是在防范“熊孩子”和开罪“熊孩子父母”之间的平衡,拍卖行的确需要有所取舍。不过在拍卖前举办线下预展,供潜在藏家观摩,是拍卖历史上不变的规则,从来没有过拒绝孩子的先例。
只不过,此次虽然侥幸“过关”,不保证日后没有“熊孩子”在艺术品预展甚至博物馆里惹出更大麻烦。记者和多位书画业内人士聊起,针对“熊孩子”的风险,有必要在艺术展览会前强调一下观展“行为礼仪”,不用手触摸“展览中”的展品是一条“红线”。毕竟,不管此次受损作品是不是“举世无双”、最后承担损失的又是哪一方,艺术品意外受损总是一件让人心痛的事,无论是拍卖行还是“熊孩子”的家长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防范措施。
不过拒绝孩子入场这种因噎废食的措施并不可取。过去拍卖为少数手握财富的人参与,预展受邀的范围更小,近年来,拍卖预展几乎都是向社会开放的。只要观赏者衣着得体,教养有方,带孩子来观赏博物馆里看不到的艺术收藏,谁说不是一件美事?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