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考生们来说,“中国味”,是承载着关爱的一枚端午香囊,也是师长信任的目光。胸前印着校徽,背后印上“We’re JYers(我们是敬业人)”的宣言,格致中学考点外,敬业中学高三老师集体穿上订制版T恤,给孩子们鼓劲。有的同学书包上,还拴上了老师们为高三考生亲手制作的香囊。
“中国味”,也是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仪式感。每人手中塞一颗写有“福”字的红枣和一颗“牛轧糖”,给每个家庭拍一张合影,向明中学考点外,卢湾中学班主任黄之花用笑容和热情伴随考生走入考场。曹杨二中考点外,即将退休的晋元高级中学老师王华一袭旗袍,为她带的最后一届高三学生助阵。“这件旗袍有20多年了,比这些孩子的岁数都大。祝孩子们旗开得胜,顺顺利利的!”王老师眼角眉梢都透着笑意。
从今年开始,考生中已经全部是00后的天下。从当年的考生变成家长、老师,再目睹着自己的孩子们开始新一轮的拼搏,在师长眼中,勇敢去想、去闯,才是18岁少年身上不变的“中国味”。“当年我们高考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的孩子成才的路可比我们当时宽多了!”家长蔡先生和妻子王女士都是70后,作为高考过来人,两人都觉得,高考只是一个起点,今后的路通往何处,还存在着无数可能性。
光明中学教科研室主任於老师已经连续16年坚守高三语文讲台,她坦言,和以前相比,如今的孩子自我意识愈加强烈,提问和质疑是他们的日常。班上有个男生特别酷爱电影,巧的是,师生俩都很欣赏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但兴许是受了电影风格的影响,男生的议论文写作也总是偏散文化。备战高考,於老师就从《小偷家族》等影片背后的思想内涵开始分析,提醒这名男生要给文章加点“钙”,让它“立”起来。从爱好自然而然引导到学业,男生很受用。
本报记者 陆梓华 (相关报道见第2版·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