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慢支”以及支气管哮喘日久常并发肺气肿,而肺气肿日久则难免发生肺心病,若无有效的治疗,则这一系列疾病常呈递进式发展。如今便将这一系列之疾病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与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齐名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慢性疾病”之一。
慢阻肺在我国的发病率甚高,最近的一项调查则表明慢阻肺在2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8.6%、40岁以上人群中为13.7%、而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则高达27%,以此推算,我国有慢阻肺患者近1亿人,实在是一个不容小觑之事。
慢阻肺的发生与吸烟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吸烟量越大、历史越久患病率越高。60岁以上的吸烟者、慢阻肺的发病率高达40%以上。所以对预防、也包括治疗慢阻肺,戒烟是绝对绕不开的话题:不控烟无法预防慢阻肺,不戒烟无法治疗慢阻肺。此外,慢阻肺的发生还与空气污染有关。不过,除了大气污染需要认真治理外,室内小环境的空气污染亦应充分关注,室内的生活燃煤等产生的空气污染危害更大。
在慢阻肺的防治方面值得关注的进展是:我国慢阻肺病人中60%并无咳嗽、咯痰、喘息的症状,这些病人的确诊全赖肺功能检查。问题是既不咳、亦不喘的人为何要在他们之中查出慢阻肺来呢?要说明这一问题就得从肺功能说起:人类有强大的肺功能,通常只用到它的半数,另一半只是备而不用,故当肺功能有所损伤之时,备用的肺功能足以弥补其不足,人可并无症状。不计伤风、感冒之临时性、一过性因素之外,因慢阻肺引起咳嗽、气喘者,大都提示其肺功能之损伤至少已经接近一半。肺功能之损伤以目前之医疗技术、除肺移植之外,尚无有效治疗之法。治疗只不过是稳定病情,让其不继续恶化而已,而若能早期发现肺功能损伤,便开始治疗、当然必定包括必须戒烟等生活行为的调整,据我国学者研究,肺功能尚有恢复之望。
治病必求其本,防病亦需尽早。欲预防慢阻肺必强调控烟、改善空气环境、增强体质等等。而对事实上已患慢阻肺尚无咳嗽、喘息等症状者及时作肺功能筛查,检出后及时治疗,阻止其向临床病态发展,或者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肺功能,应属事半功倍之举。筛查慢阻肺的早期病例的方法是作肺功能检查,有专家提倡应将此项检查纳入例行之体格检查之中。
不过,我以为至少在有患慢阻肺较高危险的人群如:吸烟者、工作或居住场所空气污染者年过40之后,即使并无咳嗽气喘之症状,也最好能主动到医院作肺功能检查,若发现有问题可以尽早采取措施以防发展。
认识到“不咳不喘的慢阻肺”的存在是医学进步带给人类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