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跃平
从贵州现场回来,电视剧《中国天眼》已经开机了,1994年我第一次带南仁东去的时候是什么样,现在这个道具和20年以前是不是一样?剧组很认真,我也非常感动。我感动在哪儿?因为这部电视剧的编剧王宏甲正是报告文学《中国天眼 南仁东传》的作者。
我是一年多以前认识王宏甲的,他第一次到我办公室时问了很多细节,比如当时南仁东怎么找到遥感所?你怎么带他去的?这20多年间做了多少事儿?问得很细。后来一年多,我们通过电话、微信联络不下一百次,包括我出国时有时候没有网络,我到了有网络的地方,王宏甲老师又在微信上问,问得很具体、很细。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是一个高级的纪录片,而不是拿资料堆起来的,是用质朴的文字描述自然科学的发展,表现南仁东同志的形象,活灵活现、实实在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书中每一个细节都很扎实。比如他问第一次跟南仁东到那里是怎么下去的?我告诉他后他又问,在下面老百姓怎么招待我们,怎么出来。我说,王老师问得太细了。他说:写这本书要求有历史性、准确性。
书中没有一点浮夸。我跟南仁东接触20多年,他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不为名不为利。20多年前到了贵州,做中国天眼这个项目很艰苦,从零开始。当时开完会找到我,说能不能找块洼地。找到了,很高兴,马上组织国际天文学家到贵州参观。开完国际会议以后,国外的科学家说可能性不大,外资不可能投到中国来;我们可以在技术层面合作,给你们一些技术。我们就这么慢慢地做起来,到最后成功,完全靠自己,没有国外的技术和资金。
中国现在改革开放了,也加入了世贸组织,但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外不会给我们。所以,王宏甲老师把南仁东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写得很好,这本书值得大力推广。我看了好几遍,出差也在看,谢谢作家对南仁东精确的描述,对中国天文望远镜事业发展的描述。
(作者为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FAST台址勘察与开挖系统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