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蛟
女儿十岁,正值爱漂亮的年纪。每天临出门,都要求她妈妈梳头。偶尔轮到我送上学,她就自己梳,看她动作慢,我夺过梳子,拢过一把马尾辫,三两下梳直了,再交由她以皮筋扎紧。若有几绺头发从那束辫子里冒出来,立马被她揪住,抗议着,自己重新梳。
既然这般爱美,我常以为女儿一定喜欢新衣服。赶上冬天,起床穿衣时,有那么一两个早上,为了裤脚太小闹脾气。待到放学后她在房间做作业,我就进去,“晚上爸爸带你逛街,买几套衣服。”“不要。”“干嘛不要?你不是缺衣服吗?早上还嫌裤管太紧!”“不用,我还有很多衣服,你拉开衣柜看看哪,那里都是衣服。”她停下手中笔,略微侧了侧脸。“那都是你妈妈他们买的衣服,爸爸给你挑一些其他款式的。”女儿转过脸来,笑着摇了摇头:“真的不要,先穿那些衣服,够我穿的了。”
我拗不过她,悄悄从她房间退出来。心里不禁想着,我的女儿竟然成了坊间说的“佛系少女”。我又想起不久前,她兴冲冲跑来告诉我,这回语文单元测试超过了班上某某某某,第一!我说:“不错啊,重奖!告诉我,要什么礼物?”她脸上洋溢着笑,却没有回答。我又追问一遍,她说想想再说,她一想想了好几天,大概将这事忘记了。可我却一点也没含糊,便又一次问:“礼物想好了吗?”她竟有点不解:“什么礼物?”“你单元语文考试第一,不是要奖励一下嘛?”她想了想,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也想不到要什么礼物,要么……还是书?”
其实她一点不缺书,她小房间的书橱里还有半架没读完的书呢。我知道,她是想不出要什么礼物,或者说,她并不觉得得到具体的礼物有多要紧。
这件事令我颇为费解,我时常想到自己的童年,于礼物有着格外强烈的期盼,不肯轻易放过每一次得到奖励的机会,甚至不肯放过一颗小糖。于女儿恰恰相反,她热衷于赢得荣誉,对实际的物质却并不那么在意,通常淡然得很。
一天,女儿坐在车后排,问正在开车的我:“爸爸,你的车算好吗?”我说:“不好,太一般了,过一两年爸爸打算换辆好的。”后排没声音了。
“以后等你长大,爸爸送你一辆好车,你要宝马还是奔驰,还是其他的?”“宝马奔驰贵吗?”“不便宜,但爸爸送得起。”“不要。”车后坐传来了女儿的声音。我就知道她会这么说。她告诉我,“车吗,这样普通的,就挺不错了,不需要豪华。”我有点惊讶,又禁不住问:“为什么?”女儿说:“普通的车,你就只关心它是不是好开,不会关心其他,磕碰了,也不……心疼。”
她过于淡然的态度让我略有困扰,每当我要给她准备生日礼物,她说没关系,随便。每当我出差,要给她带一点什么,她说没事的啊,带什么都行。她的电话手表用了两年了,我说换一个更好的性能更高级的,她不答应,说自己的电话手表还很好,若将表面那层保护膜撕掉,跟新的一个样儿。她从不要求买更多零食,她不挑选餐厅,她觉得吃点什么都挺好的。到了夏天,她甚至都不刻意提出要在家里囤积雪糕和冰淇淋,她分明又是爱吃这些东西的。
女儿的这番姿态,也着实令我羞愧。她的那种佛系的态度,大致是说只有随意些,简单些,才不会关注物品用途以外的那些部分。
作为一个大人,我们要的实在有些多,我们想赚没完没了的钱,想爬到更高位置上去,想换更大房子,想开更豪华的车……想囤积各种各样的衣服、首饰、茶叶、烟酒、字画……
放下一些需求,是不是会好得多?
十日谈
孩子教育了我
责编:殷健灵
“妹妹”的美德教育了我,“发现儿童”值得重视!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