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6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垃圾分类,公共场所不能拖后腿
纪玉
  纪玉

  还有二十天,《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要正式实施,这座城市将步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这段时间,各个居民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正在火热进行中,但还有一类地方不能忽视。有媒体记者探访医院、学校、写字楼与车站等人流集聚的公共场所,调查垃圾分类开展情况,发现各有各的难题。新垃圾桶是装上了,可乱扔垃圾还在照旧。

  公共场所垃圾分类难,应该说并不意外。目前,虽然垃圾分类的概念得到了普及,很多人已经有了一些垃圾分类的意识,但习惯还没有养成。不少小区对居民垃圾分类“盯”得紧,相比之下,公共场所的约束力量就比较弱,更多依靠人们的自觉。在“习惯”尚未养成的情况下,“自觉”难免靠不住。而医院环境的特殊性、车站的巨大人流量等,也在各自的场景中增添了生活垃圾分类的难度。

  难是真的难,但公共场所不能成为垃圾分类的薄弱环节。要是这里管得紧,那里松一松,在小区里认真分类,到了公共场所又恢复混扔垃圾的旧态,更不利于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要让公共场所不拖后腿,一方面仍需个人提升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认识到垃圾分类虽然有些不便,却是一件对人人有益的事,并在行为上自我督促;另一方面,也需要针对各种公共场所的不同特点,找到有效的推进办法,增强约束力。这一点相信各个基层单位都在尝试与实践,比如人员相对固定的学校和写字楼,以及人员流动较大的医院和车站,推进垃圾分类的难度不同,对症下药的“药方”也会有差异,关键是不能因为“难”就放弃。

  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肯定有一个磨合的过程。要让那么多人养成一个新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到的。像之前一些小区实施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引起的各种纠结,就生动地展示了这个磨合过程,但也令人欣慰地看到各种解决问题的智慧。等到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垃圾分类将获得更多的法律助力。持续投入决心、耐心与智慧,垃圾分类才会更“给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科创上海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法国女足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民间收藏
   第A24版:创见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7版:旅游资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31
山一样崇高信仰 海一样为民情怀 铁一样责任担当 火一样奋斗激情
领导干部要发挥好“头雁效应”
垃圾分类,公共场所不能拖后腿
推进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发展
新民晚报要闻A02垃圾分类,公共场所不能拖后腿 2019-06-11 2 2019年06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