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周五周六晚上乘地铁,在车站内看到延时运营的时间表,我都会感到,之前为此付出再多努力也是值得的!”市政协委员、提案委副主任凤懋伦说。回想5年以来,自己撰写的提案建议一步步得到落实,转化为一项项惠民之举,他心潮澎湃。
朋友聚会触发灵感
凤懋伦结缘“地铁末班车”,源于多年前的一次朋友聚会。
那天,大家聊到晚上9时多,不少友人开始坐立不安、心神不宁,频频点开手机看时间。原来,大家是怕错过地铁末班车。最后,大家还是没聊尽兴就散了。地铁停运能不能推迟点?凤懋伦心中闪过撰写提案的念头。
他随即进行了一番“微调查”,结果发现,大家或多或少都碰到过这类窘况。他上网一查,发现这类“吐槽”更是铺天盖地。
凤懋伦觉得,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有责任将老百姓的心声变成议政建言。
2013年下半年,凤懋伦进一步深入调研,一方面,对市民生活和出行的情况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向相关专家咨询,确认地铁延时运营是否影响维护保养,是否影响地铁运营安全。
在2014年的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凤懋伦递交提案,建议在周末和法定节假日,轨道交通延时运营半小时,这样既方便市民夜间出行,也不影响列车正常维修保养。
提案得到了承办单位市交通港口局、申通公司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办理。不久后,对方答复说,地铁延时运营有难度,但他们会想办法积极推进,并表示将在2014年国庆前夜和2015年元旦前夜进行试点,今后这项措施拟将常态化。
地铁延时一直是市民的期盼和政协委员关注的问题,在2014年之前,已有部分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提出相关建言。
现场体验“延时试点”
2014年9月30日国庆前夜,地铁1、2号线开展延时试点。1号线、2号线(徐泾东—广兰路,南京东路站封站除外)在日常运营结束后,实行延时服务。各站点的运营时间延长80分钟,延时时段列车20分钟1班,共计4班,2条线路双向总计增开16班加班车。
当日23:00,在依旧人声鼎沸的人民广场站候车大厅内,有这么一些人,或与乘客攀谈,或与地铁工作人员交流,或观察站台上方的运行时刻表。他们是凤懋伦及其他几位递交过相关提案的市政协委员。
9月30日晚上10点半,委员们先在申通公司营运中心集合,随后乘坐1号线的常规末班车,来到人民广场站。到了23:30,站台上仍有不少乘客。
凤懋伦一行径直上前与乘客攀谈,大家表示,自己事先并不知道地铁延时运营,只是看到车站还没关闭入口,就下来“碰碰运气”,当被问到是否希望地铁延时,一位刚下班来乘地铁的营业员说:“太好了!如果平时末班车能延时20分钟,我们晚上10时下班就不用拼命赶了。”
半个小时内,委员们察看了1、2号线人民广场站的运营状况。23点40分左右,委员们乘坐1号线的加班列车,前往汉中路站。
23:50,政协委员齐集申通地铁COCC指挥室,察看各个地铁枢纽站客流状况。第二天零时30分,申通公司工作人员跑上来,递给委员一张纸,上面显示:当天四班加班列车共载客5918人。
民意呼声化为现实
在地铁延时运营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后,凤懋伦继续追踪提案的落实情况。
2015年10月,市交通委再次答复凤懋伦的提案,表示申通公司已调整地铁节假日运行图,假日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延长运营时间,此项工作已形成常态机制。
2016年11月,上海地铁运营部门宣布,自12月2日起,地铁1、2、8号线(不含2号线东延伸段:广兰路站—浦东国际机场站)将在周五、周六及国定节假日前最后一个工作日的常态末班车基础上,延长30分钟运营时间。
在2017年1月的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凤懋伦再次递交提案,他建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地铁1、2、8号线延时运营的基础之上,将这种做法向其他线路推广。这件提案获采纳。
2017年4月28日起,上海地铁大规模线路实现延时运营。其中,10号线和16号线全线分别常态延长运营25分钟和30分钟;1、2、7、8、9、10号线六条线路在周五、周六延时运营至午夜零点,“五一”、“十一”及元旦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也将延时运营。
随着申城地铁“相伴”到更晚,越来越多夜间出行的市民,不用再担心赶不上地铁末班车了。委员的一纸提案,将百姓呼声真正转化为惠民举措。随着地铁延时常态化,市民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夜上海”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充实。 本报通讯员 刘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