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6月1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恢弘的人民革命胜利历史画卷
李建强
  李建强

  编者按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即将开幕,光影七十年,影视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水准电影层出不穷,观影方式也越来越新颖,让我们且回顾,且享受。

  198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我国电影界集中优势兵力,创作出一批大气磅礴、光前裕后的优秀主旋律电影,《开国大典》就是其中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中叶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事件。影片截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段——新中国诞生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系列重大事件,以及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宏大场景,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纵横捭阖的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画卷。影片以恢弘的气势、厚重的内涵、精湛的演绎赢得社会各方高度评价,并先后获得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剪辑奖,以及第十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广播电影电视1989—1990年优秀故事片奖。

  那么,除了鸿篇巨制的整体建构和立体丰富的人物群像塑造,影片在艺术处理上有些什么特色呢?

  一是舍弃通常表现敌我对抗的那种常见的主次结构,代之以平行并置的蒙太奇设定。国共两大阵营,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个代表人物,相克相生、相拼相搏,摧枯拉朽、谁主沉浮?这一视轴,既为银幕的戏剧性找到了独特的展开方式,又使编导获得了叙事的极大自由,更有利于揭示两大政治集团此消彼长的鲜灵状态。影片一开始,即是西柏坡的迎春晚会:热烈的场面,欢快的气氛,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开怀畅饮,夜色中星光闪耀,大地上篝火点点,预示着人民革命胜利的曙光;继而,镜头转向南京:蒋介石在官邸发表“新年文告”,人物灰暗的色调,古城沉闷的氛围,现场躁动的场景,暗喻着蒋家王朝末日的来临。这种平行交叉的蒙太奇运作在影片中俯拾皆是,像一幅幅凝神定格的历史镜像,像一出出高下立见的比对画轴,传达出创作者超越那段具体历史而对人类命运和走向的整体思考,给人无尽的联想和启迪。

  二是注重宏观把握与细节展示相结合。“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于宏大的艺术表现来说尤为如此。在影片中,创作者对应当大笔勾勒的“宏达”常常惜墨如金点到为止,对容易疏略的“细部”则浓墨重彩细致入微,表现出对于历史感光的独到见识。具体来说,对于历史进程,如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战场厮杀以宏观窥察为主。比如对淮海战役的表现,只以我军将领亲临前线视察、看望前线受伤将士、与战败的国民党将领相见等寥寥几组镜头,便交代了一场大战役的始末;而表现人物的性格命运、情感心态等则用细腻的雕刻手段展现。像毛泽东略施小计从战友处“讨”回香烟、逍遥自在地夜逛小吃街,蒋介石与孙子对弈、不紧不慢地与江防司令打牌……无不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别出心裁、意味隽永的细节穿透,撑起了《开国大典》的巍峨大厦。

  三是新、旧画面,资料、影像的完美组合。影片采用和融入现代技术,巧妙地将历史资料和时下影像组合起来,使前者因为有了载体而重新活泛,后者因为有了衬托而栩栩如生,产生极强的历史真实感和艺术感召力。尤其是开国大典的全程剪辑,景别落幅、动态静态、焦距景深、叠影显微,无不精心到位、精益求精,几乎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使人不得不佩服编导的匠心所在和艺术功力。

  十日谈

  光影七十,奋发共进

  责编:杨晓晖

  许多像方春天一样可爱可敬的村官正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阳光天地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法国女足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8版:夜上海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伏天盖厚被
夏日芭蕉
我与复旦附中的情缘
旅行带上速写本
五色——之黄(油画)
恢弘的人民革命胜利历史画卷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恢弘的人民革命胜利历史画卷 2019-06-13 2 2019年06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