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包容让他爱上骑手职业
1984年出生的宋增光,在江苏老家是开货车的。2014年10月,他来到上海,入职“饿了么”,从骑手做起,开的货车换成了电动车。
骑手对宋增光来说是个崭新的身份,他反复学习《蜂鸟配送安全管理制度》《骑手异常处理规范》等公司制度,顺利通过考试。新手上路,穿行在大街小巷,总会遇到一些困扰:不熟悉交通路线,导致送餐延误;不让坐观光电梯,只能靠走楼梯……有一次,送餐因故送晚了,他连连向对方道歉,第二天还买了个小挂件送上门去,表达诚意,用户颇受感动。
到上海后的第一个年三十,宋增光是在岗位上过的。那天,他收到很多平台的派单,有些着急慌乱,担心不能准时送到,突然,他的手机上跳出一名用户发来的短信:“下雨路滑,注意安全,晚点送达没关系”,这令他顿感温暖。当宋增光把外卖送到用户手中时,用户首先跟他说了声:“辛苦了,新年快乐!”当看到用户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团聚时,他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强的认同感。他坚信,生活从来不会辜负勤劳的人,收入的增加和外界的包容,使宋增光爱上了骑手这份职业。
弟兄们喊他一声“姜茶站长”
当骑手不到一年,宋增光就被提拔为站长,这离不开他本人的勤奋努力,也得益于公司的快速发展。当时的凯旋路站点有21名骑手,负责以曹杨商城为中心直径6公里的配送范围。骑手们来自全国各地,性格迥异,给宋增光带来了不小的管理难度。但他始终以身作则,以诚待人。
午餐和晚餐时分,站点调度员和站长主要的职责是协调骑手配送单量,协调商户出餐时间等,这时候的站点忙得热火朝天,办公室里却不见宋增光的身影。原来,此时的他,正站在华师大金沙江路校门的一棵树下。
非机动车进入华师大需要门禁卡,在公司统一办理门禁卡后,宋增光的站点分配到2张。不过每天前往华师大送餐的骑手并不固定,何时前往学校送餐,也不一定,这两张门禁卡怎么使用,成了一个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地让每个骑手都能完成配送,宋增光选择了最“笨”的办法:“人肉快递”,他手持两张门禁卡,站在华师大校门口的树下,等着骑手来取卡,同时还要通过手机实时监控系统派单情况。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冬酷暑,每次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
想骑手所想,急骑手所急,是一个站长的基本素质,宋增光做得很到位,和他已搭档5年的同事陈松亮,说起这些来如数家珍,“那个盛夏的暴雨天,一名骑手的电瓶车没电了,宋增光冒雨骑着车赶去给骑手送电瓶。他把自己的电瓶给了对方,带着对方那块没电的电瓶,一路推着电瓶车回到站点,这几公里的路走得他浑身湿透,人就像是从水里捞起来似的。”
当骑手时,每过一个午高峰,宋增光全身的衣服都会被汗水浸透,为了避免不能及时更换衣服引起感冒,他的妻子总会在阴雨天时,熬一杯红糖姜茶,给他带在身边,也正是这一杯暖暖的姜茶,让宋增光扛住了工作压力。升为站长后,他也在阴雨天和严寒时,熬煮一锅红糖姜茶,送到骑手们午休的商圈、地铁站,弟兄们看到他一拥而上,热情地喊他一声“姜茶站长”。
对骑手的安全,宋增光最上心了。一天,一名刚入职的骑手在送餐时,为避让行人,不慎摔倒,手臂受了伤。宋增光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把这名骑手送到医院,并垫付了3000元钱。当时也有骑手劝他,3000元对你来说不算小钱,而且那个人刚入职,也不熟悉,万一跑了你找谁还钱?宋增光说:“这是自己的同事,能帮的尽力还是要帮一把。”
在日常工作中,他时常告诉骑手,“安全是比效率更重要的事情,没有安全,效率将毫无意义。”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