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风采 凝固在此
旌戈团的工作室在宝山区。“很多模型的制作,可能需要喷漆,在家里不是很方便,我们就一起租用了这个工作室。”跟随着朱肖峥的脚步往里,一个属于模型的世界,在记者面前慢慢拉开大幕。
工作室入口处便是一面几米高的模型墙,堆放着几百个各式各样模型的盒子,客厅和房间内共有九个工作台,台子上,画笔、刻刀、胶水等模型制作常用的工具随意摆放。散落其间的几个模型“半成品”很是打眼,之所以是“半成品”,是因为它们比一些零部件明显完整,但似乎又与平日在各种大展中看到的成品少了几分“感觉”。
最为打动记者的是一个情景模型,它的基座上贴着几个字——“血染的风采”。“这是以40年前西南边疆自卫反击为背景的作品,反映我军一辆59式中型坦克带领着尖刀连顶着敌军炮火向前冲锋的故事。”朱肖峥说,这件场景模型曾在上海新年模型展上展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甚至有很多当年参战的老战士看到模型后激动得哭了。
说话间,朱肖峥给模型装上电池。打开开关的瞬间,模型“活”了。“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熟悉的歌声响起,声光电效果中,硝烟弥漫,一辆59式中型坦克在泥泞的道路上驶来,高昂的炮口被硝烟熏黑,不断开火为我军战士开路。在它的履带下是一辆敌军T-34/85中型坦克的残骸,炮塔已被我军坦克发射的100毫米穿甲弹击飞,59式坦克还向前行驶,碾压在敌坦克的车体上。
解放军战士的塑造是场景中另一个让人动容的元素,五名解放军战士的兵人模型只有拇指般大小,他们身着65式军装,手持经典的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实为突击步枪)和54式手枪,模型身上衣服的褶皱、钢盔的泥污、捆绑背包的麻绳,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瞬间让人穿越回那个枪林弹雨的战场。
“你看这名战士,他手中拿着的战旗上写着‘尖刀连’,火红的旗帜已经被战火和硝烟撕裂熏黑。”朱肖峥说,这个场景从构思开始,他和队友一起做了很多考证的工作,大到坦克型号、人物身份背景,小至地面的水渍痕迹、路边的一草一木,几乎都有据可考,尽可能还原当年战场。
激发兴趣 相伴永久
朱肖峥的模型情缘,要从小时候哥哥送他的那架模型飞机说起。“应该是英国红箭表演队的飞机模型,当时喜欢得不得了。”高中时,受到同样喜欢模型的同学的启发,朱肖峥开始了模型制作的摸索,“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还可以给模型上色。以前买回来的模型都是灰色的,为了让它们更逼真,我就尝试给它们上漆。因为用的是国产油漆,也不知道要稀释,首次创作一塌糊涂”。
然而,朱肖峥对模型的热爱并没有因此终结,反而是一发不可收拾。大学时参军入伍,朱肖峥进了大连某海军试验基地。几年的军旅生涯,锻炼了他的执行力,也磨炼了他的意志,让他对家和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带着这样的情愫,朱肖峥许多模型制作选择的都是军事题材,写实的场景、精细的制作,让他慢慢在军模制作圈里小有名气。
在线上线下交流中,朱肖峥发掘着别人的长处,也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也让朱肖峥意识到,应让有着相同志趣的模型爱好者建立互相交流的平台。于是,2016年,旌戈团创立,发展至今已有70余名成员。朱肖峥说,旌戈团成立的初衷,除了源于退伍军人对武器装备的特殊爱好,同时也是为了推广模型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今年元旦,团队受邀参加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赛,作品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公开展出,受到广大市民、模型爱好者以及专业人士的一致肯定和好评。目前,他们正跟上海市各高校、国企接洽,准备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展览。
未来期许 精益求精
未来,朱肖峥势必还会在模型制作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他说,“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那么,下一个做什么呢?朱肖峥笑着说,目前他正在构思一个作品,这是关于抗日战争时期飞虎队的故事。“故事背景是一辆《中国国家地理》提供的勇士车,带着当年参战的老兵,一起去寻访他们当年走过的路,这条路可能是滇缅公路,但现在还没最终确定。”
为什么会想做这样一个作品?朱肖峥说,虽然飞虎队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当年他们为抗日作出的贡献。“现在很多细节都还在考证,有很多资料也需要进一步核实,我希望在这个作品里,大家能看到更多故事情节,看到更接近真实的场景,去感受当年战场上发生的一幕。我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作品,去纪念或缅怀当年在战争中牺牲的飞行员。”
事实上,除了军事题材的作品,近年来,朱肖峥也越来越关注公益的、人性的话题。此前,一个灵感来源于探索频道记者偶然拍下被熊追赶的照片的作品《Watch out》获得了马来西亚世界比例模型公开赛场景组金奖。
(相关视频请扫二维码)
本报记者 毛丽君 摄影 孙中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