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阳
易蓉
请再一次记住她的名字——屠呦呦。
有人说,若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伟大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她率先从大量中医古籍中筛选出青蒿作为抗疟首选药物并发现青蒿有效部位乙醚提取物,让中国“小草”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屠呦呦有了新的愿望:发现青蒿素更多“秘密”,把论文变成药!
如今,她再次做到了!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上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老药”产生抗药性使恶性疟疾横行。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带领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抗疟新药科研组整理典籍、走访名医,收集到2000多个方药,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1000多年前的《肘后备急方》让屠呦呦受到启迪。她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走,甚至不惜以身试药。终于发现了青蒿素,为全世界带来一种全新的抗疟疾药。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十年里,青蒿素在全世界共治疗了两亿多人,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为此,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去年底,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新突破
研究抗疟机理
攻坚“抗药性”难题
世卫组织和东南亚国家的多项研究表明,在柬埔寨、泰国、缅甸、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对疟疾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的三天周期治疗过程中,疟原虫清除速度出现缓慢迹象,并产生对青蒿素的抗药性。
怎么回事?虽然青蒿素的问世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但是存活下来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由于青蒿素的半衰期(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很短,药物量在患者体内迅速减少,部分疟原虫改变生活周期,启动休眠机制,在三天疗程中规避了4至8小时的青蒿素敏感杀虫期。与此同时,部分疟原虫对辅助配方药产生抗药性。在青蒿素和辅助配方药双双失效的情况下,青蒿素联合疗法出现“失效”。
为此,屠呦呦团队不断攻坚克难,终于取得重大突破——首先,他们将青蒿素药物的用药时间延长至5到7天,令休眠的疟原虫再也无处遁形;其次,团队使用新的辅助配方药,双剑合璧下,新的青蒿素联合疗法在解决疟原虫抗药性问题中取得了重大进展。长期从事青蒿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唐克轩认为,屠先生团队发布的新突破表明,通过治疗时间延长或更替辅助药物形成新复方,能够解决抗药性难题。“加上青蒿素复方治疗疟疾成本不高,因此特别适合非洲等贫困且疟疾重灾区广泛推广。结合此次发布的成果说明,目前世界上依然找不到一个药物来取代青蒿素,所以未来青蒿素还会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主流药物。”
“疟原虫已有3000万年历史,而人类只有几百万年历史。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和疟疾做斗争,失败了很多次之后,逐渐取得了一些经验做法。目前疟疾依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人类和疟原虫之间的斗争还远没有结束。”屠呦呦说。她希望科学家们共同努力,争取早日实现一个没有疟疾的世界。
“我们也很振奋。屠先生曾提到,世界上还有8000万人用不起青蒿素。一直以来,我们团队的努力动力之一,就是通过培育更高含量的青蒿来降低青蒿素的生产成本。”唐克轩教授领衔的团队基于青蒿全基因组及转录组数据的挖掘,在青蒿素生物合成转录调控、青蒿腺毛发育、青蒿素合成途径代谢产物转运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多方位多角度的基础研究,成功培育出了高产青蒿素的代谢工程改良青蒿品种,其青蒿素的含量达到了叶片干重的2%以上,目前高含量青蒿品种正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和我国重庆试种,预计今年筛选品种,明年开始大规模种植,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新发现
治疗红斑狼疮
青蒿素具独特效果
抗疟之外,屠呦呦团队也在探索青蒿素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治疗。最新发现就是,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要知道,传统治疗红斑狼疮只能使用免疫制剂保守治疗,难以根治且存在继发感染等风险。屠呦呦团队前期临床观察发现,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新药研发已经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研究批件。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据介绍,在屠呦呦团队的指导下,该临床试验一期于去年5月正式启动,设计样本共120例,由全国15家牵头单位共同参与开展。从目前情况看,志愿患者没有发生非预期不良事件。
屠呦呦表示,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我们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和所有新药一样,临床试验有漫长的周期,二、三期试验样本量更大,至少还需7到8年。若试验顺利,预计新双氢青蒿素片剂或最快于2026年前后获批上市。
“青蒿素是诺奖获得者的明星化合物,相关研究获得世界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在抗寄生虫、抗癌、抗炎、免疫调节等领域开展大量的研究。”唐克轩说,“但青蒿素治疗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 2016年奥地利科学家发现青蒿素能够治疗糖尿病,几天后美国科学家又发布了青蒿素治疗肺结核、改善耐药性的研究。屠先生主导的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研究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可能成为最接近实际应用的新用途。”
“随着青蒿素新用途的探究越来越多,对青蒿原材料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因此对占据全球青蒿素供应90%的中国来说,青蒿素无疑也是一种战略物资。”唐克轩认为此番屠先生团队为从事青蒿及青蒿素研究领域的中国团队带来信心,以青蒿和青蒿素为代表的中医药国际化将迎来可期未来。
还有一个好消息传来,牛津大学医学院邀请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廖福龙研究员等专家,撰写关于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该论著有望首次纳入即将再版的国际权威医学教科书《牛津医学教科书(第六版)》。这将成为中医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实践成果。在屠呦呦看来,中医药不是中国人的独享,应该在“健康丝绸之路”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给全人类健康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