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健康园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7月0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头脑风暴”为防治房颤支招
魏立
  随着疾病常识的强化普及,房颤对于老百姓来说不再是陌生的医学术语,人们开始重视房颤及其危害的防治。医学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房颤新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房颤规范化诊疗水平持续提高,相信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将获得大幅改善。针对患者关心的问题,本市房颤领域的临床专家给出了防治对策。

  话题:究竟什么是房颤?

  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朱文青教授

  房颤是老龄社会需要重点关注的心脏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风险。房颤在中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很高,临床上主要有5种类型的房颤,包括首诊房颤、发作期在48小时以内的阵发性房颤、发作期大于7天的持续性房颤、持续发作超过1年的长时间持续性房颤以及永久性房颤。需特别注意的是,房颤也可能无症状、无感觉,因此早期发现和及时诊断很重要。

  朱文青教授建议,自扪脉搏,也可在家自备听诊器,如发现自己的心跳不规律时,或心跳与脉搏不一致时,又或是胸口不适时,都应尽快就诊检查,不可强忍着,听从医生意见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同时,建议大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定期进行心脏超声、磁共振、运动试验等检查,主动发现疾病的侵害。

  话题:创建房颤中心的意义

  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罗心平教授

  目前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有导管射频消融、抗凝药物、电复律等。抗凝药物贯穿房颤治疗的全程,目的在于预防脑中风的发生。在临床上,常用的有新型口服抗凝药,如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等。该类药物通过抑制活化的凝血因子X产生抗凝作用,不依赖于抗凝血酶,口服使用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疗效和安全性确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房颤中心持续不断地促进房颤早期筛查、规范房颤药物治疗、普及房颤新型治疗手段、开展房颤综合管理,逐步优化管理流程,降低房颤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房颤患者预后、减轻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

  话题:导管消融治疗手段的临床价值

  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李毅刚教授

  随着医学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导管消融逐渐成为临床上治疗房颤的有效手段。与药物治疗相比,导管消融治疗可显著降低所有年龄组患者房颤复发风险,其中65岁以下患者获益最大,全因死亡风险下降59%。这提示,在制定房颤治疗方案时,不管患者年龄如何,均可以从导管消融治疗中获益,而且越年轻,获益越大。需明确的是,导管消融对减少房颤复发具有优势,部分患者通过导管消融可以达到根治的目标,但是导管消融尚不能取代抗凝药物治疗。导管消融与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技术能力日渐成熟,医生在严格控制适应证和严把医疗质量的基础上,帮助患者节约医疗开支,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达到理想的疗效。

  话题:房颤高危患者需提高防病意识

  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魏盟教授

  每个人一生中有1/4的概率会发生房颤。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或心梗患者都是房颤的高危人群。除了年龄因素以外,控制血压、降糖、合理减重、戒烟酒、积极治疗冠心病,都是有效的防治手段。患者需遵照医嘱长期坚持用药,自行停药、中断治疗将显著增加脑中风的发病风险。魏立 图 TP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特别报道
   第A11版:特别报道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上海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健康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祝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专版
   第ZF01版:中缝2-23
   第ZF02版:中缝12-13
专家“头脑风暴”为防治房颤支招
用好中成药 贮存很重要
女性防霉要讲卫生不吃甜食
针药结合辅助治疗不孕症效果佳
扫一扫
新民晚报健康园A22专家“头脑风暴”为防治房颤支招 2019-07-01 2 2019年07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