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有一个高大的背影,穿着打着补丁的军大衣,他对警卫员说:“刚才牛的铃铛声让我仿佛想起来了上海海关大楼的钟声。”小战士惊讶道:“主席,您去过上海?”毛泽东转过身子说:“去过!民国八年到民国十三年,我一共去过十一次!上海这个城市不简单,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星星之火就是在那里点燃的”……
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上影演员剧团倾力创作的献礼话剧《日出东方》,昨天下午在上影集团开放媒体探班。随着毛泽东与警卫员的一问一答,外滩的海关钟声“当当当”地响起,序幕暗场,1个小时40分钟的四幕大戏,正式开始。
演的是“毛泽东在上海”
演员和舞台对面,摆着两张不起眼的长条书桌,书桌背后正是《日出东方》的艺术顾问、著名话剧导演陈薪伊,她津津有味地看着联排,频频点头。
“其实,这出戏更该叫《毛泽东在上海》,”陈薪伊认真地向记者介绍说:“今天我们展开历史长卷,走近毛泽东,走近和毛泽东有共同革命理想的杨开慧、向警予、蔡和森;走近上海望志路树德里召开一大会议的这栋房子,走近将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大印交给上海市人民政府陈毅市长的国民政府上海最后一任市长的赵祖康,走近历史变迁中的上海。”
其实,毛泽东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1919年3月14日,毛泽东生平第一次来到上海,为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送行。这是他与上海结缘的开始。1919年、1921年、1924年、1955年、1956年……据史料记载毛泽东一生总共57次来到上海。“毛泽东在上海参与了党的创建,毛泽东运筹决策了上海的解放,制定了上海的建设大计。”陈薪伊这样概括这出话剧。
上海电影人的一份心意
著名青年导演郑大圣,是《日出东方》的艺术总监。他说:“从1919年到1956年,历史很长,故事很多,我们只能截取其中一些重要的片段。”话剧第一幕,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原)望志路树德里106号点燃了星星之火;第二幕,1924年,(原)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记录了毛泽东与杨开慧一生当中最快乐最热情洋溢的时光,也是他们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第三幕,1949年解放前夕的上海市政厅……据了解,话剧《日出东方》剧本由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仲伦领衔创作。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任仲伦曾参与编剧电影《走出西柏坡》,这次再度执笔。任仲伦曾专程前往上海甲秀里(现威海路583弄)毛泽东旧居,细细回味构思毛泽东同志与上海的深厚渊源,最终也形成了剧本中伟人与上海的四段故事。
而郑大圣导演在舞台上给予了四段故事特别的呈现,分别是画幅43的小银幕、169的取景框、宽银幕和解放后的全画幅。郑大圣说:“这是上海电影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心意,用电影的画幅变化作框,一点一点呈现历史的进程。”
剧团共有52人参演
在《日出东方》中扮演毛泽东的是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他在电影《难忘的岁月》《遵义会议》和电视连续剧《长征大会师》《人民的选择》中成功塑造了伟人形象,受到业界广泛好评。再次饰演毛泽东,佟瑞欣说自己仍有几分忐忑:“你知道吗,据毛泽东的护士长吴旭君回忆,1976年春节,毛泽东请她去吃饭。饭前看了一部由上影厂拍摄的电影,是由达式常、周国宾等主演的《难忘的战斗》。当时毛主席并没有看完这部影片,因看到老百姓热烈欢迎解放军进城的情节主席就泪流不断,据说这也是毛主席一生中看过的最后一部电影。”佟瑞欣说,剧团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影厂建厂70周年之际,将毛泽东与上海的故事搬上舞台,“我们感到荣幸、骄傲。”
为了做得更好一些,第一幕戏并没有将舞台设置在开会的客堂间,而是择取了毛泽东与厨子廖的对话。佟瑞欣介绍说:“剧中,毛主席跟厨子说,‘这些天辛苦您管我们这十几口人吃饭的事情,可等我们这十几个人学会了做饭的本事,我们管天下人吃饭的事!’我们希望《日出东方》能以小见大,能让观众喜欢。”
为了做得更好一些,第四幕讲的正是1956年1月9日,毛泽东到上海接见工商界和文艺界人士。彩排现场,由上影演员剧团的老中青三代演员塑造的张瑞芳、赵丹、黄宗英、冯喆等,作为剧中的“电影界代表”穿梭于舞台,时光仿佛回到63年前。佟瑞欣告诉记者,不同于一般话剧,《日出东方》作为上影演员剧团成立以来的首部原创话剧,不仅历时三年打磨剧本,全团更是精英尽出,牛犇、达式常、马冠英、赵静、刘磊、向梅、朱曼芳、吴云芳、张云立、徐才根、严永瑄、吴竞、吴海燕、于慧等52人参与演出。佟瑞欣说:“上影人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70年,我们不仅用胶片纪录了历史,同时也用自己的辉煌书写着历史,创造着历史。我们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 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