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7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缺憾中创造美
赵丽宏
  赵丽宏

  很多年前,我刚刚大学毕业,在一家文学杂志当诗歌编辑,每天面对着大量来稿。来稿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很多是稚嫩的习作,也有显露才华的好文章。但能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文字,并不是很多。有一次,我收到一封信,信封里装得鼓鼓囊囊,拆开一看,竟是一个盲人从遥远的山区寄来的信稿。在一张张硬纸上,用针密密麻麻刺着一行行我无法摸懂、更无法看懂的盲文。写信的是一位盲姑娘,她的父亲用笔把她的信和诗翻译成文字写在白纸上。我直到现在仍然记得她用盲文写成诗句:“黑暗属于我吗?不,它只属于死亡!活着,就会有光明,就会有一轮亮堂堂的太阳!”这些诗句,使我的心灵震撼。盲姑娘用她的诗告诉世人:活着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无论如何不会是一些怨天尤人的可怜虫,他们会把命运的缰绳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即使他们失去了最珍贵的眼睛。

  想起这样的往事,是因为看到了一本很特别的译著《蘑菇园》。这本书的译者,是一位“脑瘫”患者,他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完成了此书的翻译。这本书的诞生,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是一个感人的励志故事,也是人间挚爱和亲情的结果。译者姚武斌因病从小四肢畸形,行动不便,出门靠轮椅,但他不向命运屈服,克服巨大的困难,完成了学业,成为一个英语翻译者。在他成长的道路上,陪伴支持他的是他双腿残疾的母亲,是因为照顾他而中风卧床的父亲,还有一位把他当儿子关爱帮助他的范妈妈。其中的艰辛曲折和感人的经历,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姚武斌用他的译著,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毅力和能力,一个“脑瘫”患者,也可以像常人一样,出色地完成一本书的翻译。

  世界上没有完人,也没有完美的事物,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让人遗憾甚至苦痛的残缺。而生活中很多令人向往的境界,就是在不完美中创造美好,在看似残缺的状态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人生。我对“脑瘫”这个医学上的名词,一直有一种不认同感。何为脑瘫?如果大脑瘫痪,那就意味着失去了思维能力,失去了追寻理想不断前行的力量。而事实并非如此。姚武斌的人生经历,他的睿智和坚韧,正是对“脑瘫”意涵的一种有力的否定。

  坐在轮椅上的姚武斌是不幸的,他无法驱赶病魔,使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快步如飞。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有那么多人爱他关心他,为他的理想之道搭桥铺路。他的成功,不仅让人感叹生命的坚强,也向人们展示了人间到处存在的真善美。人群中从四面八方向姚武斌伸出的援手,传达的是人间大爱,是人性之美。

  我衷心祝贺姚武斌的译著出版,也相信他不会满足于这个小小的成功。希望这本译著的出版,会成为他人生和事业的一个新起点,更为开阔宽广的道路,在前方等待他。

  (本文为姚武斌译作《蘑菇园》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都市小区
   第A09版:社会新闻·专版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梦与现实
在缺憾中创造美
路途上的“家”
自讨苦吃
浦江游船邂逅乔伊斯
乘风凉(水彩画)
七宝野趣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在缺憾中创造美 2019-07-11 2 2019年07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