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7月1日开始实行了。由于此前做了不少宣传和准备工作,垃圾分类的意识开始深入人心,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一个热烈讨论的话题。看来大家对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还是有共识的。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废品回收站。废品回收站诞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固定的回收站点,对所收的物品还有价目表,我们去卖废品一目了然。此外,还有走街串巷的个体收废品者,他们从居民手中收购后再集中卖掉赚取差价,这种做法方便了居民,也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那时,什么废旧东西都能卖钱,包括鸡毛、乌贼鱼骨、鸡肫皮都收,这样进入垃圾箱的源头垃圾自然就少了。虽然当时有物资匮乏的原因,但对减少三废也起了不小作用。
十多年前,我去韩国出差,在釜山附近一个加油站休息时,看到有7个垃圾筒。少见多怪的我,不知是何物,跑上前一一审视,看到垃圾筒干净整洁,没有一丝异味,且垃圾的分类如此之细,大为感动,也十分感慨。如今,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展垃圾分类,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也是一场持久战。国外那些垃圾分类工作做得好的地方,也是经过了很多年的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见到实效。在上海实行垃圾分类,如何适应我国国情,创造性地采取一些措施,让人们减少直至改正乱扔垃圾的习惯,可否将个体的收废品者组织起来,重新建立废品回收站?也算是一家之言,供相关部门参考。